我們經常以為,危機來自外在環境,其實,絕大多數(80%)危機來自內部,甚至我們的內心。想要面對挑戰,恐怕首先要面對自我這第一關,先求冷靜、觀察,還要擺出面不改色的架勢,在挫折壓力下重新拾回信心。冷靜後的思考,要從零開始,完全擺脫危機事件,才有可能尋回正軌。更重要的是,面臨危機,不能讓自己的正義打半點折扣,順境、逆境都要不改其志,這才叫真正解決危機,否則只能算是屈服而已。美國潛能開發大師布萊恩.崔西,大方公開他21項解除危機、累積功力的絕學,個人、企業無一不適用,學得愈專精,愈能夠踩著壓力上頂峰。
重要概念
善於扭轉情勢的人才(Turnaround Specialists)
激烈的競爭以及一夕數變的經濟環境,使得許多企業不再冀望開創新局,只求回到過去營收穩定的狀況。因此,善於扭轉情勢的人才,也就是具備重整管理能力(Turnaround Management),能夠做到企業復興(Corporate Renewal)的專家,就成了炙手可熱的新職業。這種人才可能扮演的角色是過渡時期的經理人或是管理顧問,暫時取代企業的CEO掌握決策權,領導企業回復穩定。或者,這種人才也可能會加入董事會,成為積極主導營運的顧問。引進這種人才,有下列幾項優點:1.帶入全新而客觀的觀點,能夠點出問題,找出內部人員疏漏的新解決方案。2.沒有內部鬥爭的包袱,能夠為了企業生存,採取必要、卻不受歡迎的措施。3.危機處理能力,當企業面臨倒閉或營收大量流失的危機,在特定產業的經驗,不如危機處理的經驗重要。這種人才就像急診室的醫師一樣,能夠在急迫狀況下作出重要決策,幫助企業止血,讓企業有最好的機會復原。這種職業身處風暴中心,必須公平對待各個憤怒的債權人、不安的員工、心存懷疑的顧客,以及緊張的董事會成員。是一種高風險、高挑戰的角色。
歸零思考法(Zero-Based thinking)
我們的思考常受到經驗的影響形成「思考習慣」,因此懶得去思索更新穎、有效的解決方案,所以應該要經常從事「建設性破壞」(constructive destroy),回頭思考問題的原點,放空己見、從零開始,這就是所謂歸零思考法。當面臨壓力、挫折或失敗時,應用歸零思考法可以檢視自己的問題,找到不應該再進行的活動,立刻停止,把資源轉到更有效用的用途上,這是保持彈性的最佳工具。在發想某項商品的廣告訴求時,就可以重新界定這項商品的原意,藉此找出另一種使用目的,具體作法像是:用3個形容詞來形容冰箱。又如在規畫職涯發展時,就可以這樣思考:我是誰?理想中的工作和職位是什麼?我的能力可以做到什麼?環境允許我做什麼?我的規畫又是什麼?
要打破思考習慣除了歸零之外,也可以反其道而行,進行逆向思考(Reversal Thinking),這樣可以避免思考變成直線、單向的,促使自己從多方面去思考。逆向思考主要有下列幾種方法:1.逆向行駛法,在進行構思的過程中,如果朝著與原本目的相反的方向思考,反而會茅塞頓開。2.更上一層樓法,假設目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作法未臻完美,進一步探索其他作法。3.挑戰權威法,對於理論上認定是正確的事,要敢於反過來思考。4.徹底顛覆法,例如讓鋼筆由重變輕、從天然材料改採人工材料、產品造型從粗到細等,全部顛倒過來,天馬行空發想。5.谷底翻身法,推翻一般人對某個現象的評價,例如,反過來思考某項產品被消費者批評最力的缺點,這樣反而可以輕易找到卓越發明的線索。
走出失敗的階段(Stages of Grief)
精神科醫師、人稱「臨終關懷之母」的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著作《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中指出,人的心理在臨終前會經歷5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與接受(Acceptance)。這5個階段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也同樣適用於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境。在否認階段,當事人會認為這件事不是真的,覺得自己像是在作夢一樣。在憤怒階段,當事人會抱怨老天爺不公平,甚至會把怒氣轉向他人,一股腦地發洩負面情緒。在討價還價階段,有些人會向老天爺祈求,希望那件事從沒發生過,然後自己會去當義工或是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回報老天爺的幫忙。在沮喪階段,當事人會發現,不管用任何方法,都沒有辦法讓情況好轉,會進一步產生無力感,對一切活動失去興趣。到了接受階段,人會漸漸面對事實的真相,開始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在心理學上認為,人的心理愈健康,走過這5個階段的速度就愈快,也愈能早日面對現實採取行動。影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談論自己去世的丈夫邁克.托德(Michael Todd)時說到:「我的丈夫是在久病纏身之後過世的……過程中我發了好幾次脾氣,也對他說了一些難聽的話,現在我很後悔那時自己這樣對他。我當時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什麼也不在乎了。後來我了解到,他沒辦法再好起來了,於是我細心照料,直到他蒙主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