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世界  創意
單期簡介
組織為什麼會生病?
企業DNA4項要素搞不定,組織績效當然時好時壞時完蛋!
2006-04-13 /  6391  0
收藏本期

組織也要定期體檢保健康

簡介

黃謙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化博士研究,政治大學 EMBA 89 級期、陽明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碩士,兼備生技專業與商管知識,擔任過中研院分子生化所研究人員。業界資歷方面,包括信東化學的經理人職務,以及自行創業的磊鑫生物科技公司、臺灣海鱺公司,均掛名執行長與董事長,領導企業的策略規畫與實務營運。

個人的專長背景是生物學,相信同一行的朋友都了解,DNA 是何等的崇高。在科學學理上,「DNA結構」是由 4 個基質(component)為基礎,簡稱為 A,T,C 及 G 的基質,總是成對出現,基質不同的組合會得到不同的訊息(information),一長串有著 A,T,C,G 的 DNA,才是一般大眾所知的基因,人體複雜的結構也才從此(基因)發展開來。看到本期《大師輕鬆讀》兩位原著作者把 DNA 拿來解釋組織管理,一時之間真不能接受,複雜與簡單的落差太大了。

然而作者有創新構想,就組織 4 個基本構件的架構(Structure)、動因(Motivators)、資訊(Information)、決策(Decisions),借用基質的交叉組合邏輯,大約區分出 7 種不同的組織類型,作為企業組織的體檢表,反而變得有趣了。原來,少了資訊正常傳遞的組織,會陷入軍事化的管理,老闆說一、員工不敢回二,當然會出現負面的組織僵化;而 4 個基本構件都完備的企業,是企管顧問眼中的優等生,就實際而言,足以佐證的實際案例並不多。反之,4 個基本構件都缺乏的企業,也找不到案例,因為早就倒閉光光了。我將 4 個構件縮寫為「SDIM」,在此以個人創業的公司為例,野人獻曝一番。

從實驗室到魚市場

個人創設過兩家公司,第 1 家是磊鑫生技公司,創業資本額新台幣 500 萬元,第 1 年時公司上上下下僅有 3 名員工,我掛名董事長兼總經理,實際上還兼行銷經理、兼送貨小弟,另外 2 名是研發人員兼工程師兼生產工人。主要產品是 Human Topoisomerase 和 sumoylation in vitro 兩系列,生技圈以英文統稱,不太正確的中文譯名是「多株抗體」(polyclonal antibodies)、免疫用之蛋白質活性功能(immunochemistry)。開始銷售的第 3 個月,賣進歐美哈佛、哥倫比亞等頂尖大學,也是美國國家衛生院、我國的國衛院、中研院的指定商品。

從創業計畫書規畫營運模式時,我就設定新公司是以國際客戶為銷售對象,從特殊的實驗室領域切入也自動排除競爭對手,來自於生化所、EMBA 的科技管理、智慧產權的專業輔助,幫了很大的忙。近似的模式,後來再創設臺灣海鱺公司,引用自行研發成功的疫苗,在陸地養殖海鱺(cobia),從種苗到成魚的存活率達到 90%,既然魚都養大了、當然就賣掉換錢回來。於是原本從實驗室出來的我和夥伴們,化身為賣魚郎,魚片、魚頭、魚下巴、魚肝、涮涮鍋魚片、薄鹽海鱺隨便買家挑選,網路購物、商店零買、餐廳食材進貨,我們都可以供應,唯一最不想攻進去的是魚市場。

傳統消費者習慣在市場買魚,我們也曾試著將海鱺批給傳統魚商,換取現金。但是辛苦培養無抗生素的海鱺,一進魚市場,就淹沒在一片魚海裡,只能賣肉,標籤都被撕掉,沒有人認得你的品牌。賣魚肉和掛品牌的食材、生魚片,價格相差 10 倍到 100 倍。對此我們在商標、包裝全都強打「台灣海鱺」,目的在建立品牌,而且在美國同步進行,登記公司、網址、商標,長期著眼於國際市場。

SDIM 比一比

在了解兩家生技公司的創業模式後,回到本期原著作者作者的 SDIM 構件上,解釋我們的營運狀況:

架構(Structure):新創事業的特色就是組織扁平化,磊鑫生技就包括我在內的 3 位研究背景成員,我個人修過科技管理,所以增加行政管理的職責,其餘 2 人專心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臺灣海鱺則因為涉及研發、養殖、疾病管理、銷售、以及後勤管理,組織規模相對較大,也存在跨業合作、地點分散的問題,組織的基本架構隨著企業發展而修正,例如今年 4 月就完成銷售部門獨立出去的規畫。

原本大家都擠在南港生技育成中心裡,包括倉儲、物流、客服等,雖然說熱鬧得很,也和隔壁公司維持很好的互動,可是畢竟銷售是要接近客戶,而且基於營運成本,分別負責餐廳食材和網購的兩個銷售小組,成立為兩家公司,且搬到台北市內湖和木柵地區。總公司和他們僅維持供貨的關係,沒有交叉股權,目的在於保持原先創業團隊的扁平化,創業團隊的長期目標不是銷售,而是以自有品牌攻入國際市場。

在作者分析體質偏向健康的組織,包括靈活、即時兩類,前提都是架構必須完整,也就是在顧問評比時不能在這一項上出現負分。對於一般大公司、集團企業,制度完備確實是必要,否則像台塑集團數萬名員工的組織,運作出類似新創事業的一夕數變,會成為一大病灶。

動因(Motivators):在銷售部門各自獨立公司時,並沒有遇到任何的阻礙,讓外界朋友感到好奇。其實,這正涉及員工的動因。我們是新創事業,資淺到連公司行號都設在育成中心裡,在延攬人才時,絕不可能向員工保證高薪資、福利佳,甚至員工報到的第一天,我就告訴對方,將來你一定要出去闖,帶著你在這裡學到的專業、分享到的資源,到外面獨立發展。這是未來夢想的勾勒,更是激勵員工打拚的誘因。

我個人也是強烈的創業動機,才投入新創事業的學習與管理,否則當年就在美國哥大把博士拿到,在美、台學術界穩穩地做教授或高級研究員就好。動因,讓我和同事有十足的衝勁拚事業。作者們的評比中,動因相當個別現象,不會因為組織成員擁有強烈或極為缺乏,就淪為體質不佳的企業。反而是,如果業務部門動因過強,缺乏研發技術、財務掌控的配合,會出現企業過度成長的弊病;如果管理部門的動因積極,也不會對組織有益,想想看,人事經理一天到底追著業務員做好上班打卡、會計小姐要求買一支原子筆都要先申請,不就是過度管理的組織?這些事情,我們引以為戒。

資訊(Information):我們獲益於小公司、組織扁平化,我們公司每位成員的權利、義務都是相等,每個人每天都可以針對每件事情提出看法和回應,業務部門要帶回客戶的反應,提供給主管和決策層參考;主管接收到不同部門的資訊,必須立即調整自己部門的作業。

如果只是一般的小型網路公司,資訊的流動完全沒有阻礙。臺灣海鱺公司雖然也不大,但實際的情況比他們複雜。研發出來的海鱺疫苗,需要有場地養殖,從朋友的介紹中找上屏東養殖業者合作試養,在陸地魚池養殖海鱺,魚苗成功地存活高達 90%,別家的海鱺業者大都選在澎湖、屏東及小琉球海域進行箱網養殖。養殖業是一項高度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產業,漁場管理、氣候防治都需要技術,特別是資訊的完整。

遠在台北的我們,如何能夠快速掌握新資訊、並立即作出判斷?就靠網路資訊系統的建構。現在我們正在設計立即通訊,魚場的現況在台北公司的電腦螢幕裡可以追蹤,供電系統與氣象報告相互連接,一旦發生斷電問題,立即啟動警報系統,通報所有工作人員,在關鍵的 20 秒之內恢復供電,搶救臺灣海鱺的生命、搶救我們的口袋。這一件工程很重要,現在要加緊腳步,因為去年夏天的颳風、停電,就造成公司重大損失,對新創事業的傷害太大了,今年鐵定不能再犯。

同樣是資訊的重要,每批魚捕撈後須送交國際「HACCP」(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認證的冷凍廠,清洗放血、去鰓、去內臟切割包裝。出貨後,再隨機抽樣通過重金屬、生菌及抗生素的檢測,一路冷凍配送,到終端用戶手上的過程,依賴成熟便利的宅配系統,和無遠弗屆的網路,其間任何資訊掌握不完全,無異於放任產品產生瑕疵問題,小心應對是唯一作法。

決策(Decisions):優秀企業的案例中,決策流程或效率相對不佳的,豐田(Toyota)汽車個案中有些跡象,鴻海集團雖然以軍事化管理龐大組織,決策部分仍然有效率,令企管學界驚訝。在我們小公司,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職務上快速作出決定,業務部門分組負責不同類型的客戶,獨立自主互動模式,高階主管只負責協調,例如客戶重疊問題。我個人的工作,是在勾勒發展藍圖、建立組織的制度、檢視業績獲利,這些都不必拿到員工面前去展現自己的「老闆」身分。我還有一項決策性的工作,是發展與外界的合作關係,例如臺灣海鱺在找尋海外養殖場地,就透過人脈關係到越南、海南島就近了解、搜集第一手情報,避免作出錯誤的發展決策。

個人在生技業的新創事業,維持在研發技術上創造生根台灣的核心能耐,讓磊鑫生技的客戶能夠維持長期且穩定的關係,而臺灣海鱺已在疫苗發展及養殖經驗奠定 SDIM 的第一步,接下來必須有系統地累積養殖技術及市場資源。很高興在作者的組織體檢表下,這些公司都有成長的潛力,也讓運作可能遇到的問題,在我內心有了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