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團隊決策,成功!
10步驟擺平難搞議題
大多數決策多半是在恐懼氣氛下產生的,畢竟所有員工都不敢違逆老闆的意思。這種恐懼使得好點子難以成形,也成為延誤棘手問題的路障。
2004-03-04 /  6265  2
收藏本期

一小時決策者:60分鐘形成重大決策的第一課

簡介

張祥佑
曾任職於聯廣公司網路行銷組、亞洲數位智庫總經理、康迅數位整合公司副總經理,現任職三峽黃景楨風箏博物館籌備處,與許致文合著《數位廣告人》(1999年,商周出版。)

第67期《大師輕鬆讀》選讀〈團隊決策,成功!──10步驟擺平難搞議題〉,筆者讀來興味盎然。基本上,文中第一部分「團隊決策成功十步驟」在於協助讀者按部就班地完成「決策」,作者希望讀者透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地(effective)制定決策。雖然十分實用,但是只要上過企管基礎課程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了無新意。筆者認為,本文比較精采與貼心內容是在第二部分「擺平團隊決策困難的六項策略」,不過在實際執行面,卻可能遭遇不少難題。還有一件事筆者想提醒讀者的是,作者並未對重大決策的內涵──何謂重大決策?由誰來定義?有哪些類型?給予清楚的定義,因此若依作者提供的工具按表操課時,可能會發生跨出第一步時,就是「錯誤第一步」的荒謬情形。

不過,筆者並不準備探討這個部分,倒是對作者提出阻礙進行重大決策程序的問題,以及「擺平團隊決策困難的六項策略」兩個部分,提出下列不同的見解:

問題一:時間不夠(一小時完成十步驟是天方夜譚,但是多久才夠?)

作者策略──將十個決策步驟在1小時內完成。

筆者反思──依作者建議的時間分配方式,要在1小時之內完成所有步驟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便是找到十分優秀的團隊領袖,可能性也非常低。但是,到底要多久時間才夠?要執行這項策略的大前提在於,與會人員十分嫻熟重大決策的各項步驟,且彼此合作默契十分良好,否則不但不能以此策略發展行動方案,更不能達成期望的效果。不過持平來說,筆者認為,如果把1個小時延長為10小時,就能提高成功的機會。同時,若能花點工夫為作者提出的建議與步驟,找到一些行動工具並時時演練,當時間緊迫時,才有加速完成決策的可能。

問題二:不是掌權者(主管作了決定並不代表參與了決策過程)

作者策略──向同僚建議、提案讓老闆作決定以及作些改變。

筆者反思──作者針對「非企業經營者」或「非最終決策者」面臨無法進行重大決策時的建議,令筆者感到無所適從。特別是作者一開始提出了,「偉大決策的關鍵就在於創造環境,讓員工能相互合作,獲致傑出成果。」在此又建議,當自己並非決策者時,要提出兩種以上的方案,不過這些方案都屬於決策過程的一部分,然後請主管作決定──也就是說,不論他們作什麼樣的選擇,都會不知不覺地經歷整個決策過程。似乎意指,只要老闆從選項中擇一,即參與了所有決策過程。這樣的論述,似乎前後不一致。

事實上,筆者認為決策者本身往往才是受決策影響最大的人。如果決策者不參與決策過程,不用自己的耳朵、眼睛,親身感受決策歷程,如何能接受或理解決策的失敗與成功。從筆者多年的職場生涯的體悟是:

1.上策:如果不是掌權者,就要想辦法變成掌權者。

2.中策:如果短時間不能成為掌權者,就要了解掌權者的思惟,用掌權者身份思考(未必是跟隨,而是理解),用他的語言溝通,以取得充分授權。

3.下策:照作者的建議執行,但不要阿Q地認為,掌權者以這種方式參與決策就夠了,還要把過程記錄下來,讓掌權者理解。(不過,可能得小心,他未必感謝你提出這麼棒的案子,為公司賺了多少錢或省了多少錢;還可能怪你──這麼簡單的事,我做決定就行了,幹嘛這麼大廢周章地浪費公司這麼多資源!)

問題三:沒人推動(從自己開始?要有與豬打架的心理準備)

作者策略──自動自發培養必要技巧,再協助同僚使用。

筆者反思──閱讀這項策略時,要特別注意作者提出的外科醫生學習新手術的三個階段:「先看、再做、然後教」。原因是,在大部分組織中,很少人具有推動決策的「必要技巧」,所以「先看」這個階段就可以省略不談了。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參考問題二的上中下策。

總而言之,如果你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筆者只能說,如果遇到「豬」的時候,謹記,Bob Rosner的建議:「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問題四:團隊過大(分工合作。多線並行真能解決人多口雜的問題嗎?)

作者策略──切割成小團隊平行並進。

筆者反思──在作者的建議中,十個步驟的分工節奏如下:

1.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徵求協助、找出共同期望、問題、可能方案。

2.分組進行──針對各方案資訊,列出正、負兩方面的資訊。

3.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小組報告,隨時可加入新的方案(特別注意喔,還可以加入新的選擇方案!)

4.原分組進行──組員各自意見表達、改良最具潛力的方案、提出替代方案、制定選擇標準。

5.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檢討決策,如果有進展就召開慶祝會。

但是如果沒有任何進展時,該怎麼辦?何時應該停止接受新方案?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項策略是作者的一個完美假設,卻忽略了執行的諸多細節。畢竟一家公司本來就有組織分工,各部門原本就有各自功能,不同職位的人也有不同的職能。如果真是一項重大決策,根本就不該由大團隊來進行各項決策步驟。

事實上,筆者並不反對組織所有相關人員,不論位階參與制訂公司決策,而是大家必須清楚目標為何?如果希望更有效率地進行團隊決策,那麼組成專案小組即可。如果希望組織所有成員都有參與感,專案小組在蒐集資訊、公關人員在執行內部公關時,就必須把大家的意見列為考量,找出解決方案。不是把所有事混為一談,或是把所有人找進來共同參與決策就代表有歸屬感、參與感。重大決策的重點,應該在用有效率(efficiency)的方法找出有效能(effectiveness)的策略。

問題五:無法把大家聚在一起決策時,就用電子郵件吧!

作者策略──如果組織龐大,跨國、區就用e-mail進行決策。

筆者反思──對於這項建議,在網路十分發達,溝通工具日新月異,溝通成本幾近於零的今天,筆者實在不該再提出太多反對的聲音。但是筆者十分害怕不少讀者望文生義,好像為自己無法或跨不出的領導、溝通方式找到一個救贖的藉口,平白浪費了作者的用心,特別要苦口婆心的指出,作者其實是要求大家盡量「在情況容許時親自參與會議」。

筆者曾遇到一個運用電子郵件溝通,有趣卻值得所有人借鏡的經驗:

我們曾遇到一位相當熱心、直腸子的出版社朋友。有次公司希望能使用朋友服務的出版社出版的書,但是條件、使用內容都還沒有詳談,所以這位出版社朋友針對合作細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寫了封電子郵件,希望我們能回答。承辦的同事閱讀後,十分緊張地跑來問我,對方是不是生氣了,當我看到出版社的朋友把每個問題上的文字都加大、加粗,還在回覆日期上還加上紅字,感覺起來非常像帶有憤怒(紅字)、大吼(加大、加粗)的指責「視覺系內文」。

正當大家苦思是否有處理不當之處時,當初介紹的同事把倆人平常的電子郵件讓給我們看之後,才知道這位「古道熱腸」的朋友是善意的提醒,一點情緒都沒有。這時,要是有所不查,直接回覆一封口氣也不好的電子郵件時,那麼溝通可能就朝負面的方向發展了。

所以既然是重大決策,就該依作者建議,盡量親自參與、面對面溝通。電子郵件是用來發表沒有情緒的布告內容、是用來誇獎、激勵的,千萬不要把電子郵件當作管理、領導、統御的主要工具,頂多當作輔助工具即可。畢竟人們無法從電子郵件中感受到領袖的氣質(charisma),當然也不適合用來作為進行重大決策的溝通工具。

問題六:對人性悲觀

作者策略──保持樂觀,建立信任

筆者反思──筆者並不想針對第六項策略進行任何討論,正如作者所言:「一起作出好決策,親眼看到決策的結果付諸實現,是教人欣喜興奮的經驗……。整個團隊可以探索並從經驗中發掘許多新的可能,而這些可能是唯有互助合作,而非互相攻訐才能實現的。……」

短視近利,資源不足仍是制訂重大決策的殺手

除了上述六個問題外,筆者認為要執行作者建議的「團隊決策成功十大步驟」時,會遭遇最大的難題在於,公司執行長除了囿於董事會的壓力或個人功成名就、利慾薰心、力求表現而短視近利。但是如果執行長能對人才、顧客及業務有所「偏執」,再加上務實的「近利」。那麼開創的新事業或事業單位,就更容易生存。

嚴肅而有條不紊地面對重大決策,是有遠見的執行長應當做的事。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