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創業計畫書
創業不能空有點子,哪些細節、怎麼執行?計畫書教你聰明創業!
2004-10-21 /  6389  2
收藏本期

創業是一種流行,也是一種趨勢

簡介

陳碧芬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博士生,15年文字工作經驗,資深財經專欄記者。曾撰譯《虛幻曙光-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危機》、《巨觀的智慧》、《獵錢-創業致勝二十七條法則》等書。跟隨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暨EMBA執行長溫肇東,長期研究創業精神之社經意義,已共同出版《栽一顆創業種籽-創業學習平台的布建與複製》專書。

創業是一項暨流行又具趨勢的活動。什麼叫流行?就是每個人望望自己的周遭,都可以輕易發現與創業沾的上邊的情事。例如,阿嬸婆的兒子因為科技創業成功而富貴滿堂;表弟租了個小攤位在菜市場煎鍋貼,煎到眼冒金星還賺不了錢;學妹的男朋友決定和她分手,因為學妹堅持要付出10萬元買加盟店的權利金。

創業,為什麼又是趨勢?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分析的後資本主義社會,即是建構在創業、創新的基礎上。他是在1990年代初期,經由不斷宣揚與闡述讓這個問題浮現出來。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仍然認可創業的重要地位,如此長期不墬的思惟,經過學術殿堂的批判、辯證,和產經界的實務驗證,創業儼然成為一種現代精神,代表整體社會的往前邁進。

社會型態不同,創業地位不一

美國社會是創業趨勢的全球代表,從圖騰式的政府政策到認同化的社會價值,在美國都可以親眼看到、實際使用到,尤其近十年來的知識經濟,肯定了美國的前瞻角色。也因為美國已然取得近代史上的科技創新角色,把科技研發落實在創業行為,擴大產業鏈的切割可能,吸取主流產業在人力、資金等方面的資源,與製造流程結合的科技創業就此成為美式創業的核心。

本書作者普萊斯所提倡的「創業成功四大基石」等概念與作法,典型是美國環境下的分析。他把科技創業流程所需要的「行為動力」、「籌組團隊」、「創新構想的學習過程」、「社會環境的回授」等,化身為「掌握機會」、「策略領導」、「組織能力」、「持續力」,事實上是一體兩面。而創業成功其間需要配合的創新科技、商業環境、人才整合、風險性資金、行銷策略、市場肯定等條件,在美國的大環境一應俱全,讓自居於競爭者的歐洲瞠乎其後。

肇因於二次戰後各國紛採計畫經濟,由政府帶領從事戰後復甦工程,使得歐洲社會及其人民的商業概念,停留在由大型組織統籌管理的模型;加上工會意識在歐洲野火燒不盡,團結工聯從甲國到乙國相互串連,令歐洲各國政府難以對付。這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歐洲人習慣在大企業旗下任職,上班族影響歐洲社會的長期運作,尤其是歐洲經濟大國的德、法均是,普遍缺乏鼓勵創業的動力。小型企業的存在空間,其實只限於諸如西班牙、愛爾蘭等經濟發展還在新興階段(emerging process)的社會,在這樣環境所產生的創業行為,因為缺少了美國的科技創新資源,所以和泰國、香港等亞洲國家的創業類型非常相近。

創業在歐洲,至今還沒有成為趨勢。現階段在英國、荷蘭、北歐等國,才要從一流大學裡開始推動創業教育,引進美國從柏森學院(Babson College)與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兩所知名學校的完整創業學程,在部分國家也開始舉辦大學創業競賽,慢慢推動創業社會化,創業融入歐洲的趨勢論才有機會生成。

創業教育學程是一大功臣

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的歷程。歐洲人至今仍無法想像,作者普萊斯所描述的「誇大其詞和寫在餐巾紙上的創業計畫已成過去」的情境,因為那是典型的美國矽谷生活模式。餐巾紙和歐洲社會,也曾迸發許多有趣的故事,但多數寫的是音樂家的創作手稿、文學家突然湧現的靈感,沒有聽聞過哪一項知名的歐洲創業計畫,是來自餐巾紙上的鬼畫符。

在美國社會,餐巾紙上的創業計畫已經成為過去,這應該感謝大專院校的創業教育學程,已經培養出大學生對於創業行為的價值化。整理美國長春藤大學的課程資料,可以了解,完整的創業教育學程,應該涵蓋下列項目:

1.新創企業(New Entrepreises):這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創業課程的第一門課,內容包括市場機會認定、營運計畫草擬、創業新創企業、團隊運作、法律議題、財務議題等。

2.初期資金募集(Raising Early Stage Capital):這裡所指的資金,遠超過一般認知的金錢,包括人脈、諮詢意見、關係網絡等,都應該在創業初期就學習整合(collaboration)。

3.新創企業技術策略(Technology and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以科技技術作為創業核心,是麥可.波特強調的核心競爭力之主要來源,也避免淪入路邊攤創業的簡易構思。課程重點在於創新企業如何建立技術策略。

4.事業計畫書撰寫原則:作者在本書裡花了很長的篇幅,解釋事業計畫書的撰寫方式。事實上,這是一種技巧(skill)的工作,會因為情境熟悉而能力精進,在一般的MBA課程中非常強調簡報(presentation)功課,使得多數MBA畢業生如同簡報高手,就是最好的實證。作者所強調,事業計畫書應該「隨需而變」(change on demand),視需要情況來調整計畫書的頁數多寡、鉅細程度,這才是超脫計畫書的鋼式撰寫原則,靈活地運用計畫書的功能。

5.技術銷售及業務管理:這是非常實務面的操作問題,讓有意投入創新事業的人士,提早思考市場面,並且自己設定可能的狀況,及早找出解決的對策。

6.創業實驗:所有的創業構思過程,如何從教室黑板上的文字,化身為可執行的活動,創業實驗就是校園裡最接近實際端的作法。MIT有50K創業競賽,台灣有TIC100創業大賽,都可以歸類為創業實驗的一種。

在台灣的政治大學商學院裡,也看的到創業教育課程。有趣的是,因為台灣經濟的新興演化,一直是被歸類為創業型社會,路邊攤創業和科學園區科技創業並陳,反映出台灣處於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交集之間。政大商學院的創業課程,不能把重點只放在「創業」,而是結合了「科技」、「創新」等貼近美國的創業趨勢化作法,而且試圖走出政大校園,以領導者角色帶領各界。

日前,該校在教育部支持的創意課程研發計畫,就結合四百多名大學生群集政大校園,由政大商學院教授、EMBA執行長溫肇東進行創意列車北區大會師,透過一整天的課程與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創意發想與實踐。溫肇東教授認為,藉由政大學生撰寫的「女王的新衣」、「電子百貨公司」、「頭城鎮城鄉經濟再造計畫」、「非茶流」四項創新型創業個案,學生們的創意體驗,以及由專業表演藝術演員帶動肢體伸展的默劇練習,都為參與的學生帶來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是創新暨科技創業落實在年輕人的範例之一。

負責解說「女王的新衣」個案的劉千睿說,該事業計畫書的源起原本只是為了應付學期報告,卻因為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們,一開始就積極表現出「形成企業」的動力,即使許多點子一再被推翻,大家仍然興緻勃勃地交換意見,於是有人貢獻出逛街的本領、有人拿出寫網頁的技能,也有人主動對外聯絡業師請教市場問題,而學校教授和學長姐的意見指導,更是計畫書得以完整的重大關鍵。該項個案還因此獲選為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APEC)的亞太青年創意獎冠軍。

創業需要熱情參與

在這些個案中,值得注意一點:服務業的創業在台灣已經從蛋撻式流行,走進具有技術核心的科技創業模式。在本文破題中,曾點出創業其實也是一種流行,每個人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背後因素部分來自於「流行」的驅使,例如前二年台灣陷入嚴重失業,許多離開辦公室的可生產勞動力,為了維持生計,轉進小本創業的活動,紅蕃香腸、Mobile Cafe等攤販式創業,在本地消費者勇於嘗新下而蔚為風氣。其實,這類的創業只解決了部分失業人士的口袋問題,無助於整體社會的大步邁進。在全球創業監視指標(GEM)的紀錄中,泰國是亞洲各國中最熱中創業的國家,這個結果令台灣人咋舌,但深入了解泰式的創業模式,其實普遍上僅限於小攤販、零售小店。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從泰國爆發開來之後,許多泰國上班族或小企業主丟了工作,不少人就走上街道賣起三明治,當成再生的開端。這種作法,只是流行,不是趨勢。

創業是如此地細微、又那般地宏觀,本書作者羅柏.普萊斯曾長期任職的環球企業經營研究中心(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stitute),以此作為研究議題之一,有說不完的故事和期刊論文已經發表,據估計,這些文獻記載已融入社會價值的創業精神,主宰21世紀的社會前進。創業活動在不同的社會呈現各種各樣的有趣面貌,不該僅框限在簡單的教條式指導裡,更需要的是每個人的熱情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