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伊隆.馬斯克
勇闖太陽系的創業家
未來當人們開著電動車行駛在路上、家中用電大量依賴太陽能時,也許伊隆.馬斯克會比史蒂夫.賈伯斯更家喻戶曉。然後等到你或你的後代認真考慮是否要登記移民火星時,這個名字將再響起,然後你可能會再次驚奇他怎麼連這件事都做到了。
2015-08-19 /  63218  4
輕鬆聽大師
媒體創意人 李文娟導讀
收藏本期

創造未來的創業家

「我投入火箭事業、汽車事業或太陽能事業,不是因為我認為這些產業存在龐大機會。我只是想,為了產生影響,必須做些事情。我想要有影響力。我想要創造遠比過去所發明更好的東西。」──伊隆.馬斯克,創業家


人類在過去200年來已經見證偉大的進步,但這些進步和接下來25年的相較,將是小巫見大巫。有些最聰明的人在尋找下一個可以大展所長的地方,他們現在想要解決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特別是教育、醫療和永續能源。

推薦閱讀 1 成就美麗新世界的加速器



NO.438 富足年代|彼得.H.迪亞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史帝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原文版:Abundance/Simon & Schuster
中文版:富足/商周出版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好評推薦

人類歷史上從未像現在這樣,可以讓一般人有能力做出那麼大的成就,近幾年來有3股力量推波助瀾,加速相關一切的發展。

1. 自己動手的創新者——現在有許多人結合資訊時代的工具和自己本身的力量,創造出驚人的成就。這些免費工具的品質,在某些方面已經趕上這些理想家的願景。過去只有大公司甚至政府才有資源完成的計畫,現在小型團體經由合作(親自或透過網路)就能夠完成。

2. 最近新形成的科技慈善家——世界富豪之一比爾.蓋茲員離開微軟後,成立了一個基金會,致力於將疫苗帶給兒童和其他地球上的人類。他並沒有等待世界衛生組織加入,便自掏腰包捐出100億美元,組織團隊從最需要的地方開始行動。更有意義的是,即便他可以開支票支付所有一切,透過他的參與,也使得許多原本可能閉上的門因此開啟。像比爾.蓋茲這樣,年輕時靠自己在科技界白手起家,現在決定要改變世界的,還大有人在。

3. 數十億新興消費者的力量——全球最大尚未開發的市場,是經濟金字塔最底層的40億人口。這些所謂的底層數十億人口,首次形成一個可開發的市場,因為他們聯合起來的消費力非常驚人。只要想辦法在幫助窮人脫貧的過程中,和這個市場合作,就能找到十分驚人的成長機會。

推薦閱讀 2 即將爆發指數成長的5項技術



NO.582 大無畏年代|彼得.H.迪亞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史帝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原文版:Bold/Simon & Schuster
★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Google執行董事長艾瑞克.史密特好評推薦
★ 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我們的世界現在正位於指數成長曲線。網路、感測器、機器人學、數位醫學和奈米技術等正為世界愈來愈富足的未來鋪路,但能否發揮最大效力,操之在我們手中。

從創業觀點來看,介入指數技術的完美時間點,落在即將離開谷底、開始爬上應享權益斜坡的時候。此時此刻有5項技術已經做好準備,將在非常近的未來發生指數成長:

1. 網路和感測器──今天有超過70億支智慧型手機存在,但在未來10年,預估會有1兆個以上的感測器和網際網路掛勾。這些感測器將提供即時資訊和自動化功能,為許多產業帶來改革。

2. 無限運算──電腦運算正快速發展,從稀有資源轉變成一種大量充足而且便宜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價格便宜、隨時可得而且無限量的極強大基礎建設之上,打造自己的偉大想法。這將激起一段過去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全球創新時期。

3. 人工智慧──今天,80%的服務業工作可分拆成4項技能:看、讀、寫和整合知識。電腦在所有這些技能的表現,現在已經能超越人腦,並且全部匯整在人工智慧。

4. 機器人學──據說在未來20年內,美國有多達45%的工作會面臨被機器人搶走的風險。機器人將滲透各行各業,而這代表著極佳創業機會。

5. 合成生物學──雖然這聽起來像科幻片內容,但合成生物學已經存在。你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學,在實驗室製造新的燃料、食物、藥品、建材、衣服纖維或甚至是新的有機體,而不是透過工業製程來製造。

推薦閱讀 3 超越競爭的競爭



NO.566 史丹佛創業筆記|彼得.提爾(Peter Thiel)、布雷克.馬斯特(Blake Masters)
原文版:Zero to One/Crown Archetype Crown Business
中文版:從0到1/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富比士》、臉書執行長Mark Zuckerberg等好評推薦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多數人相信競爭是好事,壟斷是不對的。真相是競爭愈多,利潤就愈少。現在正是大幅反省的時候。

這個世界執著於競爭,每個人都讚揚競爭的好處。唯一的問題是,一旦你開始頒布競爭的戒律,你最終會被困住。

微軟與谷歌是絕佳的例子。兩家公司都處於新創事業模式時,都開心地做著自己的事,靠自己一枝獨秀。微軟打造作業系統與辦公室應用程式;谷歌則研發搜尋引擎。沒有任何重疊之處。

然而兩家公司成長後,它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努力替自己的客戶創造更多價值。結果是一系列的戰爭:

Windows對上Chrome OS

Bing對上Google Search

Explorer對上Chrome

Office對上Docs

Surface對上Nexus

谷歌和微軟互鬥時,蘋果同時超越這兩家公司。2013年1月時,蘋果市值超越5000億美元。微軟與谷歌加在一起才值4760億。這是很明顯的市值對照,只不過在3年前,微軟與谷歌各自的市值都超過蘋果。

今日大部分的新創事業都參與「模仿大賽」──一昧模仿其他人在做的事,而不是試圖做出真正的創新。各行各業都看到這種現象,但有的時候合併比競爭合理。

PayPal在1999年底時便碰上那種情境,與伊隆.馬斯克的X.com激烈廝殺,搶奪線上支付程序的教主地位。兩家公司爭鋒相對的同時,在贏家能登上王位之前,顯然金融危機會先毀掉兩家公司。有鑑於此,兩家公司宣布停戰,達成各占一半的合併協議。統一後的新公司接著才更有能力撐過網路公司的潰滅。


本文摘自:
《大師輕鬆讀》NO. 438 富足年代
《大師輕鬆讀》NO. 566 史丹佛創業筆記
《大師輕鬆讀》NO. 582 大無畏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