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天才型組織」的動力來源
簡介
張素碧
畢業於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元智大學工業工程所。曾任職於瑞普資材處、瑞普資訊專員、昇峰資訊資深顧問。現為威達電股份有限公司資訊服務處協理。
閱讀本期〈天才型組織──一群聰明人不再做蠢事!〉,作者提出企業如何提升「組織智商」成為天才型組織,並以集體智慧創造組織優勢,強化整體競爭力,令筆者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更幫助我釐清許多管理相關觀念。
壓力與創新 |
多年工作經驗讓筆者發現,許多人進入組織後,為了避免犯錯,便學會先觀察組織生態,然後採取保守的工作態度。因為這種慣性,往往使得組織中的優異創意受到限制,最後損失最大的不只是組織,還包括組織中的每個人。身為管理者面對這種組織缺乏渴望變革的危機,要如何激勵勇於創新,並甘心樂意為組織奉獻心力,實屬重大挑戰。
以筆者服務的公司威達電為例,為了破除這種讓組織呆滯的企業文化,提升「組織智商」致力於創新,從公司創立以來,就常向極限挑戰,因為惟有處於壓力下,組織才能成長得更快。例如,公司成立的前二年,訂單在哪都還不知道,就大膽地斥資建置四條 SMD 生產線及一條 DIP 線。結果在產能嚴重閒置的危機感下,促使全體同仁積極開發業務,更激發了每個人的工作潛力。一如作者指出,智慧型組織的員工都會把高度的自我期許與營運上必須履行的責任,視為己任,並全神貫注在整體成功上。
同舟共濟,共創未來 |
儘管壓力是刺激組織向前邁進的動力來源,但是如果管理階層只知揮舞壓力大旗,驅動員工、提升組織智商,結果慘烈可想而知。因此,身為管理階層就必須建立一個明確且人人認同的使命。否則組織就會出現員工各自為政,多頭馬車的現象,減損公司戰鬥力。回顧威達電的過去,能在短短六年間,躋身全球前五大工業電腦及網路儲存製造商,正是因為我們擁有非常明確的的共同信念──「向前看」的策略願景。所有員工不留戀過去的成功,也不懊悔過去的失敗,因為那些都是放眼未來的絆腳石。
享受變化,帶動組織智商 |
來自外部的壓力,再加上公司清楚明確的策略願景與命運共同體的信念,對組織還是不夠。因為員工如果沒有渴望變革之心,組織不可能有任何創新能力。在筆者服務的公司,不論公司或個人,一律視「改變」為常態。在個人方面,業務部門必須輪調到行銷部門,學習行銷的專業技能。在公司方面,更是時時求新求變,特別是當公司在工業電腦產業中占據優勢地位後,便宣布轉型至 IA(資訊家電)產業,大舉招募人才,並改變思考模式,準備面對與工業電腦截然不同的 IA 市場。一如作者指出,在特定產業中獨占鼇頭的,幾乎很少會是帶動產業重大創新的公司,反而是來自無法自現行事業獲得利益的小型企業;利用轉型,我們帶動企業創新的契機。
掌握資訊,別讓聰明人再做蠢事! |
當一切條件齊備了之後,要是少了協助資訊流通的助力,企業還是不能成為「天才型組織」。因為不熟悉資料的後勤支援與保護,以及資訊的行為與設計等工作的後果,就是組織無法創造更多的知識,還得面對商業機密外流的危機。為落實公司轉型及員工可隨處取得有用資訊,在 2000 年時,筆者任職的資訊部門評估所有 ERP 廠商,決定採用甲骨文產品,隨後,更是一次引進甲骨文全部模組。儘管當時公司可能並不需要如此完備的系統,但是事實證明,由於事先準備好完整的 ERP 架構,使得公司在轉型與擴充時,在各項資源的管理上顯得游刃有餘。
正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言,「問問自己,你目前打算進行的每件重要事項,要是今天還沒有做好準備,卻已經要著手開始進行,這樣合理嗎?」因此,每當組織面臨變化或危機時,都要問問自己是否已經做好萬全準備,集合眾人的智慧,創造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