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微利高成長
捨產品創新,就需求創新
今天的企業都面臨維持營收、利潤及業績穩定成長的壓力。在以往,只要採取「產品創新」,推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就能解決達成成長的重責大任。問題是,現今許多企業都會這麼做,消費者也變得不太願意花大錢,換得只有些微改良的產品。因此企業想持續成長,就必須超越傳統的新品上市策略。
2003-07-31 /  6879  2
收藏本期

品牌管理下的思考

簡介

田寒光
從事廣告工作18年,目前擔任聯廣公司策略規畫總監,並就讀台灣大學EMBA國際企業組。義務協助童軍總會推廣2004年世界羅浮大會,邀請國家超過80餘國家,將是展現台灣美好經驗的最佳時刻。

「品牌可以管理嗎?」這是筆者在台大修課時,我的恩師任教授給我當頭棒喝!

從《大師輕鬆讀》35期所評選的〈沖泡咖啡心──星巴克「一杯一次」的事業〉文中,我們讀到是企業家如何從嘗試錯誤中,找到經營之路,但這是事業經營而非品牌經營。品牌是個空的概念,實質則是企業的員工及產品,管理是因,品牌是呈現的果。所以果是無法管理,管理造成的因,才能管理。品牌是附著在商品或服務上,才有了意義,品牌本身也無法獨立存在,因此大家對品牌產生的感覺與認知,是來自接觸與使用該商品或服務,得到的感覺、感受或評價。

其實大家根本不需被一些像是策略品牌管理、體驗行銷等的花俏名詞所迷惑,一旦剝除誘人形容詞後,本質就是行銷(Marketing)。所謂行銷就是滿足顧客需求、促成雙方交易、達成組織目標所進行之各種活動。從定義上,不容易看出精要,原因在於人們並未參悟什麼是行銷的哲學思惟。行銷的哲學思惟就是,你怎麼看市場與消費者的觀點,也就是透過客觀的事實給於主觀見解。思惟大師狄波諾(Edward De BoNo)在其著作《抓住機會的方法》(Opportunities)提到,「探求機會,需要把方法與動機加以結合」。作者蕭茲發現了機會,也就是把動機(拿鐵咖啡在美國有市場機會)與方法(把義大利咖啡文化全盤移植到美國)兩相結合,成就了今日的星巴克企業。

除了行銷哲學思惟外,另一個觀念則是行銷的科學管理,從市場調查透過問卷了解消費者的使用行為與態度。不過這都是消費者的回憶答覆,如果消費者回答記憶模糊,行銷人員就很難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實際上,每筆交易精準記載了顧客購買行為,也提供行銷人員一些線索,而行銷人員就像福爾摩斯辦案一般,從這些線索找到顧客想要的東西。想達成這樣的目的,其關鍵在於如何建構與分類顧客交易資料,不同分類代表看到不同的機會,再藉由統計分析,較能客觀發現市場機會。

不過在做分析與決策時,容易出錯在於放入太多的「我」,因此看見的「事實」都受「自我偏好」而扭曲,只看自己想看的,做自己喜歡做的,或是過去成功的經驗都成了自我偏好準則,無法做到思考歸零。正因為每次個案都不同,所處競爭環境不同,遭遇的問題(Problems)不同,小心釐清與界定問題,不僅呈現行銷人員思考品質,也決定了行銷能力。

身為行銷人員應該多問WHY?理解WHAT!Learning by doing。問WHY?指的是問自己。大家通常習慣問別人WHY?因為問別人比較快,但是卻失去磨練自己思惟能力的機會。如何問問題?問出對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學習的技能。理解WHAT,是指理解事件的現況,「發生了什麼事?」但是所有人的腦袋傾向喜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必須常常提醒自己要理性,從事實著手展握現況,而不是讓非理性的腦主控我們的思惟。唯有多做、多反省,從做中學,才有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