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創新
單期簡介
下一波投資熱潮:環保科技
大家都在預測,油價不會回頭了,10年後甚至上看每桶200美元!地球環境吃緊,空污、水污、暖化,逼得人類掏空巧思,亡羊補牢,因而造就新一波產業興起:環保科技,就像前一波資訊科技颳起旋風。靈通的企業與投資人,已經嗅到龐大商機與利益,紛紛展開綠色潮流佈局。
2007-09-27 /  6506  2
收藏本期

閱讀《大師輕鬆讀》的方法只要知識,不要負擔

純粹的藝術家,應該會大老遠看見《大師輕鬆讀》就連忙搖手說:不必了、不必了,因為藝術家的腦子裡,多數存放不下商業模式、成本效益、投資報酬,這些條條框框。我自己也很驚訝,接觸《大師輕鬆讀》以來,一經4年多,我卻始終沒有把這本雜誌放下。

是因為我想離開藝術表演這條路嗎?當然不是,恰好相反。朱宗慶打擊樂團一年巡演百場左右,我大約只能參與10場演出,但我仍然相當、相當享受在舞台上敲擊出撼動生命節奏,那種酣暢痛快的感覺,一場總有一場的精采。我始終在這條路上。只是,我漸漸體會到,藝術也需要經營這個事實。

簡介

朱宗慶
習慣了「『朱宗慶』3字幾乎等於是『打擊樂』代名詞」這類的標準簡介,他沒料到突然有人問他:如果不當音樂家,你會做什麼?只見他頭微傾, 想了兩秒, 籃球員,或者,銀行員。你能想像嗎?飛身投籃的朱宗慶,和坐在點鈔機旁的朱宗慶? 說話像連環珠炮的朱宗慶,感覺更像個軍事家。

藝術與商業有時會打架

老實說,經營藝術表演和經營商業市場,在某些本質上確實存在明顯差異。例如藝術表演對於價值、成本、盈虧的評估經常難以量化,和正規的商業概念有著不小的出入。根本的歧異在於:藝術何價?這世上還沒有推導出合理的算式。藝術表演追求的是什麼?是台上台下一場喜樂的際遇吧。那麼這場喜樂,究竟該花多少成本才能創造得出來?又花多少成本才算符合商業成本效益的標準?藝術家沒有答案,我們細胞裡天生缺乏成本的概念,所以願意傾一生歲月追求極致,也願意傾一生所有追求精采。這樣的成本太巨大,無法被收進商業價值的判斷裡。

為了拯救藝術家的浪漫,我們會把藝術演出劃分為7種類別,例如:實驗性演出、兒童節目、戶外演出等,不同類型表演對成本控制採取不同標準,算是一種自我規範吧。顯然,實驗性演出藝術的性格可以更強烈,對於成本的態度,也可以更前衛,哪怕只有3名觀眾在捧場,目的只在盡興。這除了是藝術表演團體非常需要企業贊助的原因之外,更說明了,商業世界裡所謂的成敗(盈虧),在這裡恐怕都失靈。此外,企業界凡事講求規畫,我們也是很難做到,不過這點倒是挺符合「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商業鐵律,常常在演出的前一刻,我們還會拚命想這裡加支小喇叭、那裡多打盞燈。企業人士碰上這樣的組織作業型態,我想一定昏倒。

記得自己因為生涯不斷轉換,逐漸接觸愈來愈多的行政管理工作,而開始閱讀、思考經營管理這類議題時,也曾經歷一段自我衝撞的過程,藝術與商業、感性與理性,兩種不同的角色與思惟,經常讓自己錯亂混淆,抓不到該站在哪個位置面對問題。是時間幫上了大忙,經過一段時間摸索,我開始可以把角色分清楚,什麼時候我是表演藝術家,什麼時候我是組織管理者,有辦法這樣的區分之後,才能不跟自己打架,真正靜下心來把知識吸收進去。現在我每個月固定閱讀5種雜誌:《表演藝術》、《商業周刊》、《天下》、《遠見》,以及《大師輕鬆讀》。

讀書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師輕鬆讀》和其他雜誌比起來,最大的優點是淺顯易懂,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我這麼說,並不是自誇有聰慧的理解能力,實在是因為內容相當精簡,份量剛好,摘出的內容又正中議題核心,所以覺得非常方便。有了《大師輕鬆讀》之後,我連找書、買書的麻煩都省了,所以自然養成定期閱讀的習慣。只是這透過摘要整理出來的內容,閱讀起來一定要避免斷章取義,所以閱讀過程中我會不斷回到自己的經驗,印證自己的體會。這樣,就可以好好把雜誌提供的內容,當成自己的思考補充劑,不拘泥學習不學習這種彆扭的態度。

翻開我的雜誌,每一本都塗了滿滿紅的、綠的、黃的,各色的馬克筆標示。不同顏色標記,代表不同的重要程度:有需要精讀的、有可以運用的、有略讀即可的,更有的是代表就直接跳過不必理會的內容。所以,我所謂讀起來沒有負擔,一部分也是因為,我不會強迫自己所有內容都要生吞活剝塞進腦子裡,真看不懂的,就直接從閱讀中delete掉,那表示這些作者累積的經驗,和我的經驗沒有交集,不看也沒有損失。做什麼事都必須找到樂趣,老是在意自己沒弄懂的部分就灑脫不開,反而把讀書弄得緊張兮兮,樂趣盡失。這都是經驗之談,我也曾經嘗試過去買本原文書把來龍去脈搞清楚,結果書是找來了,但命運都是躺進角落吃灰塵,久了就知道,零負擔的閱讀才最適合自己。

是這樣的嘛,讀書不過人生的一部分,吸收知識或資訊,都只為了給自己加分。就像我讀雜誌的習慣,雖然剛開始不見得知道什麼是「顏色管理」,但我已經用在生活上了,然後因為獲得知識,你知道,哦,那還有個很專業的名稱叫「顏色管理」,未來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就不須拉拉雜雜描述自己是怎麼做的,這4個字一出,大家含首微笑,懂了懂了。事實上,很多知識都是在整理人類的生活經驗,不讓知識脫離生活經驗,讀書就不會成為沈重的事情。

閱讀是分享的源頭

尋找讀書的樂趣有時靠自己,有時靠別人。像我,就是很懂得在閱讀過程中給自己找樂子的人。先前不是說過嗎,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和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在通過經營管理這道過程時,會遇到很多衝突或歧異,但也沒什麼困難的,只要不硬套,把作者的概念轉個彎,彎向符合經營藝術的角度就可以順利通過了。所以我常常利用《大師輕鬆讀》內文裡作者整理的解析圖,刻意忽略圖上的文字,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與需要,像玩填空遊戲一樣,填上屬於藝術表演領域的要素。這樣一來,我就覺得自己是這些「大師」們的coauthor,愈讀會有愈高的成就感。

至於靠別人的部分,有時候給自己找個「讀伴」,是個不錯的主意,更能延續閱讀熱情。不瞞大家,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學校,就像害怕學校會被搬走似的,常常賴在校園。雖然我太太念政大EMBA,我念台大EMBA,一起讀書討論再恰當不過,但多數時候,我們其實各忙各的,聚在一起時,有時她唸詩給我聽、有時討論新學到的管理概念,光光是如此,就足以點燃持續的熱情。你知道的,很多事情缺少了分享,就失去了意義。

分享真的一點都不難,有許多許多種管道,重點是要你願意。像我每天都接觸到學生,分享已經成為我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為了尋找更好、更生活化的教材,我大量閱讀,勤做整理,把可以和學生分享的內容製作成Power Point,有時用得兇,一星期就用到160張Power Point。別說學生學得多,我自己在過程中,收穫更多。演說,也是我分享的另一種管道。來自四面八方的聽眾,他們需要什麼?我能夠給予什麼?從分享出發,就絕對錯不了。只是這些分享的題材哪裡來?我的人生就這麼多,很快地分享的源頭就會枯竭,所以我必須不斷閱讀,不斷吸取別人的經驗與體悟。聽眾都喜歡聽台上的人說故事,那些故事,其實都來自閱讀。別以為演講內容的故事一定都來自《讀者文摘》這類雜誌,像《大師輕鬆讀》這種硬底子的刊物,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養分,一樣可以串出精采的故事。比如224期的<把廣告這件事交給顧客>,把廣告當成「好事」、「口碑」、「資訊」等;把顧客轉換成「親友」、「學生」、「音樂界」等,在對不同聽眾講演時,套上該期內容的大架構,就能創造出不同的故事情境,每一回都能引人入勝。

當然,我也發現,在閱讀《大師輕鬆讀》之前,能夠累積一定的人生經驗,是比較好的。不過沒有也無妨,就是不要把閱讀弄得沈重兮兮就對了,繼續往下讀就對了。堅持,是必要的堅持。我能夠花十多年時間推廣打擊樂,就是因為我堅持;我堅持,是因為我相信「好做的事不會輪到自己」,所以不會自怨自艾,不會聰明到想放棄。凡事抱持感謝的心吧,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學到東西,要感謝。

如果要我為《大師輕鬆讀》點選一首背景音樂,嗯……,來首爵士,你覺得如何?

(陳翠蘭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