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以少做多
以單一專注引爆300%生產力
在企業界,人人都期望更有生產力──能以更少的資源,達到更高的成就。為什麼有些公司能做到這點,造就了「高生產力」,而其他公司卻只會在原地打轉,追求相同的目標,卻不可得?
2003-02-26 /  8727  2
收藏本期

反思電子商務的質量、速度與方向

簡介

張祥佑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畢業,曾任職聯廣公司網路行銷組、亞洲數位智庫總經理、現為康迅數位整合公司(PayEasy.com)行銷部協理。並與人合著有《數位廣告人》一書(為商周出版)。

在《大師輕鬆讀》第 15 期〈動量方程式〉(Momentum)中,作者朗.李希(Ron Ricci)、約翰.福克曼(John Volkmann)借用了「物理學」中「質量、速度與方向」間的關係,談企業的經營管理。

大家都了解「物理學」是門研究自然界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科學,企圖透過實驗及其結果,解釋生命與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並為這些現象提供「為何發生?」、「如何進行?」及「到底是什麼?」的解答。

在第 15 期文中,對企業動量「為何發生?」、「如何進行?」著墨不多。不過,作者大部分重點論述除了在闡釋企業數位競爭力「到底是什麼?」之外,同時也提出許多具體建議。

由於筆者服務的公司是從事電子商務 B2C(business to consumer)「線上零售業」;對零售業者來說,大環境變數中的「人口」,即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要件「質量」(mass)。在閱讀這部分時,筆者自然會直接聯想到,目前「上網人口」這個「質量」的移動「速度」(speed)與「方向」(direction)。

1999 年 6 月底,台灣網路人口 402 萬人,在短短 30 個月內(2002 年 12 月底),網路人口已倍數成長為 859 萬人,上網普及率達 38%。

從以上數字,大致上可觀察出幾件事:

1. 859 萬人口與 38% 普及率是個不容忽視的「質量」,一舉一動都可能導至一家企業的興盛敗亡。在 1996 年以前,台灣不曾提及「網友(網路人口)」,現今則不能再忽略,未來恐怕只會變多而不會變少。

2. 網路人口從零到 100 萬、200 萬,分別花了 12 個月的時間成長;從 200 萬到 300 萬、400 萬、500 萬、600 萬,分別又花了 6 至 8 個月的時間。由此可知,「速度」的確不停地加快中,但 600 萬到 700 萬、800 萬,又回到了 12 個月的時間。

3. 網路人口屬於「個人上網人數」的調查,逐漸往「家庭上網數」的「方向」移動;這並非調查方向的移動,而是整個「質量」的移動過程。此外,從許多機構的研究中也可清楚了解,願意且實際「上網購物」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儘管不能由上述數字就斷言「線上零售」將會一帆風順,筆者倒是認為,若回到作者在文章開宗明義時提出的觀點,即可做為檢核自己公司是否有機會成為這個產業中具「數位競爭力」的佼佼者:

質量問題──誰跟我一樣,預期這家公司能為我解決問題?

速度問題──這家公司是否動作快到能與當前潮流同步?

方向問題──我可以信任這家公司能幫我解決更多問題嗎?

最後,筆者想特別提醒讀者的是,此篇回應中所探討的僅是筆者以一個「事業單位」(business unit)分析的片段。而作者文中談論的「質量」,應不僅是單指消費者,還包含供應鍊中所有各個單位,在「速度」與「方向」的組成要件中,肯定還有企業領導者、品牌承諾等議題的探討。也許讀者可再重新回味,必能有另番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