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輩科技巨擘中,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顯得格外另類。當彼得.提爾、貝佐斯、馬斯克用科技締造商業帝國時,這位維基百科創辦人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建立一部線上百科全書,讓人可以自由取用全人類的所有知識。
人們說他是「網路世界的好人」,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而放棄了天文數字的財富。但這個說法讓威爾斯有點尷尬(他可是還有其他營利事業的啊),他笑說:「我只是喜歡做有趣的事。」
這份對「有趣」的執著,從童年就開始了。
威爾斯1966年出生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Huntsville),這裡住了許多從事太空計畫的火箭科學家,科研氣息濃厚。父親經營雜貨店,母親則是教師,還自己開了一所迷你學校。威爾斯的整個童年,就在這所只有兩間教室的小學校裡度過,一間容納一到四年級,另一間是五到八年級。
這種混齡教學的安排意外地塑造了他的性格。沒有凡事整齊劃一的要求,沒有僵化的課表,只要完成該學的東西,就能自由做任何想做的事。威爾斯把大把時間花在閱讀上,尤其喜歡母親從推銷員那裡買來的《世界百科全書》。每年寄來的更新冊,總讓他興奮不已。他真的很喜歡百科全書。
「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有助於人成為創業者,」威爾斯後來說,「也可能讓我再也無法適應一般的工作。」因為他習慣了每天醒來就想:「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高中時,威爾斯對股票市場產生興趣。他成功預測了RV車廠Winnebago的股價走勢,以為在股市賺錢很簡單,於是大學選擇主修金融,畢業後到芝加哥當期貨與選擇權交易員。他非常喜歡那份工作,因為「充滿數理邏輯」。
那時的威爾斯對科技與網路非常著迷,市場下午2點收盤,他3點就能離開辦公室。剛搬到芝加哥的威爾斯沒什麼朋友,生活很宅,每天下班就回家寫程式。他甚至從零開始寫了一個瀏覽器,雖然老實說,它只算勉強能跑。
就在寫到一半時,Netscape上市了,第一天市值43億美元。威爾斯盯著螢幕想:「Netscape 1.0的確比我在家裡寫的瀏覽器好,但也沒有好到值43億美元吧。」但他讀懂了市場的訊號:這東西會變成Big Thing。
他和朋友謝爾(Tim Shell)開始在網路上亂試各種東西,他們做了一個叫Bomis的小型搜尋引擎,概念類似早期Yahoo,但讓使用者自己建立主題清單、互相串連——非常早期的「使用者生成內容」。
網路最狂熱的年代,NBC電視網想打造入口網站,大手筆買下Bomis的全部廣告庫存,只為讓Bomis搬到他們旗下的子網域,這讓威爾斯他們大賺特賺,成長極快,直到NBC發現每季虧損一億美元,緊急喊停一切,不再付錢給Bomis。
但正是這筆意外之財,讓威爾斯有餘裕思考:「既然賺了一點錢,是不是能拿來做點新的東西?」百科全書計畫,就這樣誕生了。
一開始的Nupedia(新百科)是一部由專家撰寫的免費線上百科全書,威爾斯設計了七個階段的專家審核流程,任何內容都得通過這七關才能發布,當時他的想法就是:「如果你要做一部由網路志工撰寫的百科全書,那你一定要比傳統百科全書還『學術』,否則一定會被人取笑。」
但繁瑣的同儕審查程序讓Nupedia的發展極為緩慢,第一年僅產出21篇文章,威爾斯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於是決定親自寫一篇。他選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他在研究所時寫過相關論文,也在芝加哥市場工作過,那個領域他很熟。
但當他坐下來準備動筆,卻立刻陷入巨大的寫作障礙。因為他知道文章會被送給最有名的金融教授們審閱、批評。「這一點都不好玩,超可怕的。」他想像自己會拿回一堆批註,說他有多蠢,因為他已經離開學界4年,早就不在那個世界了。
那一刻,威爾斯醒悟了:「這永遠不會成功。這不好玩,太難了。」
2000年12月26日,一場家庭危機加速改變一切。
威爾斯的第二任妻子生下女兒琪拉(Kira),但嬰兒吸入了受污染的羊水,罹患致命的「胎便吸入症候群」。醫生詢問是否願意嘗試實驗性治療。威爾斯急需資訊,而且越快越好。
他上網搜尋「胎便」,想做出更明智的醫療決定。結果發現搜尋結果要不是陌生人無法判斷真偽的親身經驗,就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那感覺就像在一座被炸毀的圖書館裡翻找殘骸。」
女兒琪拉最終撐過了危險,但那段驚恐的經驗讓威爾斯徹底下定決心:是時候換一條路了。
他們轉向wiki模式,這是一種開放、人人可編輯、低門檻、強調快速協作的內容創作方式,最早由沃德.坎寇(Ward Cunningham)設計,用來讓多人可以共同編寫與修改文件。為了不驚動「非常、非常嚴肅的Nupedia社群」,他們把新計畫當成子專案,取名Wikipedia。
然後,它爆炸性地成長了。「兩週內完成的條目,比前兩年加起來還多。那真的很令人興奮。」
有件小事很有意思。Nupedia最早通過七階段審核的一篇文章讓小社群大為振奮,結果幾天後,就有人寄信來說:「這篇其實是抄的。」
檢查後發現是真的。整套學術審查流程,即便有專家教授審閱,都沒有把內容丟給200個人讓大家Google一下來得有效。
這給了威爾斯一個關鍵洞見:開放式同儕審查,就像開源軟體那樣的公開審查,威力非常強大,甚至可能抓到小團體專家審查都抓不出的問題。
回顧過去,威爾斯知道:「以當時我們擁有的知識,我們已經做了最好的選擇。」Nupedia的繞路看似浪費,實則必要。「我們從那段過程中學到很多。那段繞路對於社群裡的人、對我本身的成長,都算是一個必要的部分。」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Wikipedia以「人人皆可編輯」為核心,迅速蓬勃發展。2002年英文版條目達約2萬5千篇;2006年突破100萬篇。如今已超過700萬篇,還有18個語言版本各自擁有超過100萬篇文章。它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時尚設計師黛安.馮芙絲汀寶(Diane von Furstenberg)曾對威爾斯說:「我們用維基百科的頻率,比上廁所還高。」
威爾斯深以維基百科為傲,很樂意被叫「維基百科先生」。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財富遠超過他數倍的科技大亨們。「我只是個書呆子。我每天都在家中地下室的辦公室工作,那就是我的快樂天地。我有兩台電腦,還有跑步機。我不打算坐火箭上太空,我喜歡留在地球上,這裡有氧氣。」
Jimmy Wales
Website @https://jimmywal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