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填消費問卷時,幾乎都遇過這道問題:「您向朋友推薦我們的可能性有多大?請以0到10分評分。」
這看似簡單的一題,背後其實是一整套被廣泛採用的管理系統:淨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簡稱NPS)。它用來衡量顧客體驗、品牌口碑與成長潛力,而高NPS通常也意味著高顧客留存率與營收成長。
提出這套系統的,正是被《經濟學人》譽為「忠誠度最高祭司」的費德列克.雷克海(Frederick Reichheld)。他畢生投入忠誠度研究,著有暢銷書《忠誠效應》(The Loyalty Effect),在此領域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
雷克海的研究始於他在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的工作。他於1977年進入貝恩擔任策略顧問(strategy consulting),專門研究企業該如何成為低成本領導者,或設計最理想的組織架構。
雷克海挺有個性的,拒絕走傳統的「努力往上爬」路線,對客戶很挑剔。「我只與行為和目標符合我價值觀的公司合作,」他說。「這有時意味著放棄能為貝恩帶來大收入的客戶,選擇重視善待顧客和員工的小公司。」
1980年代中期,雷克海與同事研究企業成長與獲利原因時,發現傳統競爭策略模型無法解釋某些產業為何會有巨大的業績差距,尤其是保險經紀這類以知識和智慧資本為主的行業。深入探究後,他注意到一個被長期忽略的關鍵:顧客忠誠度與留存率。那些能留住顧客、讓顧客長期滿意的公司,往往維持高獲利且成長穩定。
他接著在信用卡產業驗證這個模型,證明留存率能精準預測公司成長與獲利,甚至發現貝恩公司自己的長期績效也與顧客忠誠度息息相關。幾年下來,他逐漸累積大量證據,證明顧客、員工與投資人的忠誠其實密不可分。若能同時提升三者的關係,企業便能創造更高價值、也能從根本改善策略。
這些研究成果在1996年集結成《忠誠效應》一書出版。書出版後,Enterprise租車公司執行長安迪.泰勒(Andy Taylor)主動聯繫他,說書中理念正與他們的經營哲學不謀而合。
兩人見面後,雷克海德好奇地問:「租車業成長緩慢、利潤又低,赫茲(Hertz)和艾維士(Avis)這些大公司幾乎都掙扎不已,你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泰勒回答:「很簡單,你必須激勵第一線員工,讓他們以一種能讓顧客想再回來、並帶朋友一起來的方式服務客戶。」
兩人理念契合,泰勒大力贊助雷克海的研究,並協助他成立一個CEO俱樂部,成員包括State Farm保險、Vanguard、Chick-fil-A與Intuit等知名企業的領導人。
雷克海最初認為,只要觀察顧客留存率就能了解滿意度——如果顧客願意留下來,就代表他們滿意。隨著研究深入,雷克海發現單看顧客留存率仍不夠。顧客往往在不滿意後的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流失,當企業察覺時,為時已晚。他受到Enterprise顧客調查啟發,開始思考:是否能用一個更直接的問題,衡量顧客與品牌的真實關係?
經過多次測試,他找到最有效的那個問題:「您向朋友或同事推薦我們的可能性有多大?」(0到10分)。
分析結果顯示,給9至10分的推廣者會再次消費、主動推薦;給0至6分的批評者覺得不值;7至8分的中立者則只是覺得「還不錯」。這個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反映顧客的情感,更能揭示企業是否真正改善了顧客的生活。
雷克海將這個理念化為「淨推薦值」,強調真正的目標不是讓顧客滿意,而是讓他們感到驚喜、被重視,進而願意主動推薦。NPS只是衡量這份情感價值的量化工具。
他在2003年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The One Number You Need to Grow〉,正式介紹這套系統,並於2006年出版《The Ultimate Question》,進一步系統化理論與實務應用。NPS迅速普及,如今約三分之二的《財富》1000強企業都在使用。
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廣與改良NPS的雷克海,至今仍是貝恩公司的榮譽董事,將近50年的職涯全獻給這家公司,看著它從波士頓的一家新創公司,成長為全球23個據點、1.5萬名員工的知名企業。
而雷克海自己也將忠誠理念融入生活,他笑說,因為能看到各產業的NPS資料,所以他只投資那些在業界NPS最高的公司,投資報酬率長年超越市場三倍。
他的邏輯很簡單:當一家公司擁有高NPS、高顧客回購與轉介紹率,它的現金流必定遠超傳統財務分析師的預期。這或許是對他畢生研究最好的驗證:忠誠度不只是理論,更是能創造實際價值的商業智慧。
Frederick Reichheld
Linkedin @fredreichhe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