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白手起家7件事
現在正是創業的最佳時機──只要你睜大眼睛投入,而不要輕易相信許多商業書籍披著糖衣的半弔子理論。在現實世界裡,開創成功的事業並持續成長是一項挑戰。
2004-01-01 /  6352  1
收藏本期

善用環境,創業不孤獨

簡介

陳碧芬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政大網路築夢學程學員,第一屆花旗銀行亞太新聞獎首獎得主,現任中時報系經濟研究室召集人。曾撰譯《虛幻曙光──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危機》、《巨觀的智慧》,與溫肇東教授合著《栽一顆創業種籽》。

創業是多元因素融合而成的氛圍現象,無法透過強制性置入學習,也不可能一夕間成為全民運動。在某些社會,創業家精神自然融合在每個成員的血液,但其他社會,即使創業資源已擺在眼前,所謂的創業人士不過只是個樣板而已。

依照本期《大師輕鬆讀》之〈白手起家七件事〉一書作者史賓瑟和安尼科的觀點與作法,創業則是一種嚴格的鍛鍊過程,需要「業師」(tutor, mentor)的教導與指正。業師的來源涵蓋各個領域,有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財經法務人員、業界人士,以及美國特有的長春籐大學商學院學生。

創業,不應當是件獨孤的事,即使多數個案僅有一、二位發起人,以現代社會的型態,應該積極、主動求教任何領域的業師。創業個案固然情況不一,也不一定都要付出代價、換取失敗之後,才算是教訓學習,別人走過的路、解決過的問題,早一步了解認識,導入到自己的創業教戰手冊,就是一種學習歷程。

創業天堂──台灣

大家公認,台灣社會是最適創業的溫床。日據時代起,台灣就有王永慶一路從送米少年,走到稱霸全球的台塑集團;美國矽谷帶動的網路創業風潮,台灣沒有片刻落後,網路經濟該有的熱情、達康公司募資的瘋狂,從台北一路延燒到香港、上海。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台灣中小型企業約有 98 萬家,占總企業數的 95% 以上,每年約有 10 萬家關閉,但新設立的企業家數也約為 10 萬家,顯示自然循環的健康生態。在台灣創業,不會有社會階級認同的障礙,創業所需的人脈、資金,在台灣的網絡關係和家族情愫之下,可以獲得充分的滋養。有趣的是,台灣的歷史背景與周邊環境,不僅讓台灣人視創業如自然天成,連非本地出身的華僑或華裔,一旦在台灣感受過創業的相關經驗,同樣容易感染創業的氣氛。

潘健成是交大的馬來西亞僑生,他和四位同學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群聯電子,搶到電腦儲存個人設備快閃記憶體的第一波市場,交大實驗室研發出來的控制晶片與模組技術,成為群聯電子的核心關鍵技術。在創業草創期,一群平均年齡不到 28 歲的年輕人,已經知道要把新創公司開在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育成中心裡,自然吸收工研院的技術導正和產業人脈。「若是當初選擇回到馬來西亞,我懷疑同樣的創業模式,是不是會有今天立足市場的地位。」潘健群坦然地說,台灣才是創業天堂。

三大創業模式

資訊科技大幅進步與知識經濟蓬勃發展,持續研發出新的商品進入市場,或創新出知識產業的轉型發展,已成為中小企業持續生存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當代創業的主流。就現代台灣的多元化經濟社會,市場需求和消費服務讓創業模式更加靈活,新型服務業、SOHO 族等創業型態業者有增加的趨勢。綜觀論之,下列三項創業模式,正逐步在台灣形成較適的現代創業模式。

1. 多層次傳銷、連鎖事業型:多層次傳銷或連鎖型商業模式,產品來源、經營操作因由直銷公司或加盟授權商全權處理,甚至銷售通路上也能夠由資歷老道的「上線」協助開拓,大幅降低新創事業的不確定風險。

此一創業模式,在台灣面臨千禧年後的經濟不景氣時期,特別受到歡迎。景氣低迷造成台灣失業率飆高,以「十萬元創業,給自己一條活路」的加盟連鎖店廣告,等於是失業者的前途明燈。根據中華民國直銷協會的最新統計,單在 2003 年,整體多層次傳銷業的銷售量、直銷從業人員,都出現歷年來少見的大幅增加,顯示台灣創業者充分認同此傳銷模式。

此外,此模式也是企管學界認同的新創事業的最適通路,因為市場通路是需要投入龐大資本才得以建立的工程。新創事業通常資金匱乏,在技術研發和培養團隊之外,很難有能力在通路上著力,因此透過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銷售方式,雖然銷售速度比較緩慢,但有機會逐步架構起自我網絡,創業的每一腳步都穩扎穩打。

2. 技術核心型:群聯電子只是個案之一,放眼北、中、南各地的科學園區,其間的企業廠商哪一家不是因為握某項關鍵技術,才得以創業、生存?回顧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的二大重要創業流,都是環繞在此一創業模式。

其一,是 80 年代中期之後,擁有高學位的海外學人紛紛舉家返台創業,其中不乏來自加州矽谷鄰近名校,及矽谷科技人的經歷,輕易把美式創業模式移植回台。這一批留美工程師,秉持國際學院派的先進技術,以及美國高科技的實務經驗,正好契合台灣尋求產業轉型的期待。政府與民間如泉水般的資金,紛紛流向這些科技新創公司。其二,是另一批台灣本土培育出來的技術人員,如早期的三愛電子、工研院赴美受訓的 RCA 團隊,成功地衍生出聯華電子、聯友光電等資訊大廠,累積出電子資訊業在台灣的綿密垂直分工。

這兩股匯流,以先進技術奠基,導引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也衍生出綿延不斷的創業生機,以台灣產業緊隨國際供應鏈的特色,技術核心型新創事業在台灣繁衍,發展速度更快、技術更為前瞻,機會也更多,是台灣國際新象的希望。

3. 法人育成型: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策略分析中,新創以及小企業若要在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趨勢下,有效開展生存空間,特別是勞力密集的傳統小企業,由於廠商規模過小,先天條件較為不足,已經無法以「內部成長」(internal growth)模式解決經營困難,勢必須靠「外部成長」(external growth)模式,借重社會資本所提供的經濟環境,內化為本身的優勢來源。據此邏輯,創造知識的大專院校,已被視為小企業可以依賴的外部成長要素來源。

以創新育成作為中小企業養成的推動模式之一,從民國 87 年在國內開始試辦,歷經 7 年來的朝野投入,已在社會蔚為風氣。由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每年編列經費,在各大學(占八成)、工研院等機構設立的創新育成中心,如今已有 63 所,累計歷年培育的新創企業超過 1,400 家,地區分布北、中、南,企業類別含括前瞻科技及傳統產業,顯示創新育成對於中小企業有創育和升級的多重關鍵功能。

連穎科技就是由大學育成中心培育出來的新創事業。創始合夥人張瑩珠、李信穎等,原本是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跟著指導教授劉士豪研究智慧財(Intellectual Property, IP)管理議題後,開始創業,掌有我國專利界近年來的關鍵資訊系統PatentGuider(專利分析軟體),並逐步成功開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亞太智慧財產權發展基金會(APIPA)等重要客戶,2002 年推出 PatExplore(專利探索),2003 年得標中華民國專利資訊網 BOT 案,每一次的成長都為自己奠定更扎實的基礎,也為專利界帶來無限希望與激勵,具有革命市場生態的雄厚潛力。

至於民間育成企業宏遠育成科技公司,近二年來所推動的創業模式,具有更深遠的意義,也相對上較為困難。該公司把手上創投基金所投資的美國新創事業搬回來台灣繼續孵育,該公司總經理吳作樂認為,他們是憑藉三項理由來推動這件事:一、台灣的各項成本只需美國的四分之一;二、全世界最好的系統廠商、晶圓代工都在台灣,若是手上的育成公司是 IC 設計業,更應該在台灣育成長大;三、華裔的科技新創事業在台灣較有找到資金的機會。

尋求資金首重規畫

說到資金尋求,新創事業的初始並不會有這類的困擾,因為小額資本是新創事業的共同點,而台灣社會的家庭親友關係,每個人願意出資 10 萬、20 萬元支持家人創業,這如同是美國社會的天使基金(Angel Fund),對創業者踏出創業的第一步具有激勵作用。

但政大會計系教授康榮寶仍建議,一旦商業營運計畫獲得親友支持,新創事業進入實際經營一段期間,新構想歷經測試也確實可行,便可以開始考慮將企業的未來發展與計畫撰寫成完整的財務計畫書,其中包括企業將在多久時間內上市/櫃?上市/櫃之前每段期間或每年需要多少外援資金?依短、中、長期經營策略,利用財務計畫書,規畫短、中、長期資金需求,同時向創業投資尋求資金奧援。

創投業者檢視創業者的「眼光」,在《白手起家七件事》一書中的 27 則故事,徹底地「彰顯」出來──嚴苛、小心、私利、冷血、競爭;然而,一旦創投基金決定挹注資源,沒有任何一位創投經理人會把此一投資標的擱著不管,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運用各種管理知識,讓新創事業真正地成功、賺大錢!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