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屈克.麥吉(Patrick McGee)在2025年5月出版《Apple in China》(蘋果在中國)一書,以犀利生動的筆法,深刻揭示蘋果與中國之間複雜且充滿矛盾的關係,獲得各方廣泛好評,麥吉也因此從《金融時報》專門報導蘋果的首席記者,成為全球科技與商業領域討論蘋果與中國關係的重要意見領袖。
麥吉來自加拿大卡加利,從小就是果粉,1999年,他們家買了一台橘色iMac,當時他還是個16歲的青少年,就已開始用iMovie剪片,夢想著未來能進電影學校。雖然不算什麼高超的技能,但那是他最早的創作起點。
後來他沒去唸電影,而是進入多倫多大學,主修宗教與人類學,大學4年他一直不斷跟人解釋:「不,我不會當神父,我不是在念神學,我是在研究宗教。」
宗教對他而言,是一種理解藝術、歷史與人類衝突的獨特視角,他沉迷於佛洛伊德、李維-史陀這些思想巨擘,也正是這種喜歡閱讀與思辨的傾向,讓他在畢業後轉向新聞工作——因為閱讀與寫作,是他唯一真正熱愛的事(當然,唸宗教,工作不好找也是一個原因)。
麥吉的記者生涯從金融線開始,專門報導債券市場,接著他被《華爾街日報》挖角,短暫在他們的紐約辦公室任職,旋即又被《金融時報》延攬,派往香港報導亞洲市場,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觸中國。就在那裡,他剛好碰上雨傘運動。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敬佩起比他年輕10歲的人,看著他們走上街頭為民主抗爭,讓人非常心痛,一方面很支持他們,一方面又知道結局恐怕不會太好,而結果也真的如此。
香港成了他最愛的城市之一,但這座城市現在落入北京掌控,令他心碎不已,但從某種角度來看,那也成了他理解中國政經現實的起點。
之後麥吉轉往德國,花了3年追蹤福斯汽車排放醜聞,深入報導德國車業。這段時間,他第一次頻繁走入工廠,真正理解了製造業的複雜運作。他驚訝地發現,即便是保時捷這樣的高端品牌,車子也只是部分由原廠製造,其餘則倚賴遍布全球的供應鏈,那是一個他過去完全不了解的世界。
當他搬到加州、開始負責蘋果報導時,之前這兩段經歷意外交織出了新的洞察:中國的專制政權與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竟然在蘋果身上完美交會。
但要報導蘋果,並不容易。這家公司封閉、強勢,公關團隊幾乎像情報單位,擅長榨取訊息卻不提供任何回饋。他花了好些年才摸索出報導蘋果的方法,也是在最近幾年,他終於意識到這家公司的致命弱點:對中國的深度依賴。
別說什麼90%產能來自中國,實際上可能還超過這個比例,幾乎所有環節都與中國息息相關。他敏銳地嗅到,這是一個橫跨製造、地緣政治與企業風險的龐大敘事,而他過去12年、橫越三大洲的記者生涯,剛好讓他可以像拼圖一樣,拼出這背後的故事。
兩年前,他向出版社遞出書籍企劃,一切順利得像按下了快轉鍵,那本解構蘋果帝國的著作,就這麼開始了。
在麥吉筆下,蘋果選擇中國,不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因為賈伯斯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他要求產品在設計與製造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達到極致,而當時的中國(特別是在郭台銘與富士康的協助下)展現了驚人的執行力與配合度。
事實上,中國一開始並沒有能力做出賈伯斯想要的產品。蘋果為此派出一批批精英工程師,長期駐紮在中國數百座工廠,手把手教當地工人如何生產iPod與iPhone。這些技術都是需要在現場不斷實作的「隱形知識」,不是靠文件就能傳授。在此過程中,中國迅速建立起完整的製造技術與供應鏈能力。
郭台銘則看得更遠。他明知道替蘋果代工利潤微薄,卻願意全力投入,因為他明白:這是一場全球製造實力的大練兵。他甚至會在蘋果剛訓練好一批工人後,立刻將他們調去生產其他品牌的產品,讓蘋果的知識外溢成為自己的資本。
賈伯斯對完美的執著,加上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富士康和郭台銘靈活且精明的經營策略,共同打造出一個從設計到製造、甚至涉及權力角逐的緊密合作體系,這也使中國成為蘋果無法取代的生產基地。
《Apple in China》出版後,多家國際主流媒體與評論機構一致盛讚,認為這不僅是一部企業調查,更是對全球化深層權力結構的剖析。《星期日泰晤士報》形容此書「節奏如驚悚小說」,而麥吉則被譽為最能看穿蘋果與中國糾葛關係的記者,他不只寫出蘋果如何一步步讓出主導權,更揭示了整個西方科技世界如何為了追求效率走進一個自己無法主宰的未來。
Patrick McGee
Website @https://patrick-mcgee.com/#card-8xuph49kjpjo2xo
Linkedin @prmc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