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以為,談判高手天生擁有強大氣場與說服力,三言兩語就能讓對方讓步。但國際知名談判專家凱爾德.詹森(Keld Jensen)總是笑著承認:「我絕對不是天生的談判高手。」
年輕時的詹森是名銷售業務,先後任職於Xerox與Toshiba,在電腦產業一路晉升,最終成為瑞典一間上市公司的執行長。
那時的詹森自認在商場打滾多年,對談判這種事早就駕輕就熟,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埃瓦.溫茲(Eva Unz)的瑞典談判顧問走進他的辦公室,要幫公司處理某個談判,短短兩個小時,就徹底摧毀了他對談判的自信。
那場會面結束時,詹森明白一件事:他根本不會談判,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不會談判。「那是一種『無意識的無能』,」他後來這樣形容自己。更糟的是,當你意識到自己不會時,就變成了「有意識的無能」。
接下來兩年,溫茲持續讓他認清自己有多麼不會談判,也讓他發覺這問題其實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因此為他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1998年,詹森離開電腦業,投入顧問與研究工作。他的初衷很單純:幫助人們重新理解談判的真正價值。如今,他已出版27本關於談判、信任和溝通的書,譯為16種語言,在38個國家發行,他也曾任哥本哈根商學院談判中心主席。他創辦的SMARTnership談判顧問公司,專門推廣以信任為核心的合作思維。
與傳統零和談判不同,詹森強調「雙贏」,讓彼此都獲得超出預期的成果。他將信任、行為經濟學與策略結合,打造出一套兼具人性與邏輯的SMARTnership談判哲學。
由於長期從事談判領域的工作,詹森有點職業病:每次參加私人聚餐與人聊天,都喜歡隨口問一句:「你去年大概談判過幾次?」
不少人聽了會一臉困惑地回答:「我不談判啊,那不是我的工作。」這時他會逗他們說:「你確定一年完全沒談過一次嗎?」有些人堅持真的沒有,他就再問一句:「那你有小孩嗎?」當對方回答「有」時,他就會笑著說:「那就對啦。」
他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觀察:即便自認與談判無關的人,一年平均也要進行八千到一萬次談判,從家庭瑣事到工作協商,我們每天都要談判好幾十次。
比如說,有次詹森在Facebook上賣二手家電,一位女士開車前來取貨,一見面就說:「我帶了我們約好的金額,不過你願不願意少收一點?」他的回答是:「不要。」談判就此結束。他笑說,自己運氣好,因為那位女士大概沒讀過他的書。
詹森指出,對方一開口就犯了錯。她先說「我帶了你要的金額」,接著又問「你願不願意少收一點?」這樣的說法等於直接封死了談判空間——既然錢都帶來了,誰會想降價?
隨著自由工作者增加、工作型態改變,每個人更需要學會為自己談判。談判不再只是高階主管的技能,這是現代職場中人人都需要的關鍵能力。
但詹森注意到,現代社會的信任正在快速流失,不論是人與人、企業與企業,還是品牌與顧客之間。研究顯示,西方社會的信任水準在二十年間下降超過一半。
他說,這不是抽象的問題,而是成本的問題。信任高,合作順利、交易成本低;信任低,彼此提防、效率下降。真正成功的談判,必須建立在誠實與信任上。
至於信任為何流失?他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科技。越來越多協商在螢幕上完成,人們少了見面機會,也少了誠意。
所以,他通常會強烈建議客戶:先見一次面。客戶常常不太樂意,他們會說:「那要花時間和錢飛過去。」但他認為,見面才能握住對方的手,直視對方的眼睛,憑直覺感受他是什麼樣的人,他真正想要什麼。這些,都是螢幕無法取代的。
研究顯示,疫情前多數人就習慣用電子郵件談判,疫情後更甚。詹森認為這會增加誤解,因為文字最容易失真。郵件適合傳遞資訊,但不適合真正的談判。相比之下,電話稍好,視訊會議更能透過表情與肢體語言讀懂對方。
詹森常提醒學生與客戶:「如果談判真的重要,值得你搭上飛機去見對方一面,那就去吧。」在他看來,面對面的連結,依然是建立信任與提高談判成功率的最佳方式。
Dr. Keld Jensen
Website @https://keldjensen.com/
Linkedin @keldjens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