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蜂擁而上的鄉民力量
網路,讓少數人就能輕易號召集體行動,如何善用這股沒有組織,卻能抵制或支持既有組織的驚人威力?
2008-06-12 /  6153  0
收藏本期

社群工具(Social Tools)

網路社群的興起,讓許多消費者得以迅速在網路集結,進而成為消費資訊的主要集散地。隨著消費者越來越仰賴網路資訊,具備客觀論點,匯聚著網友意見的社群論壇,也開始吸引企業的注意。早期的使用者與廣告主都只重視規模與流量較大的入口網站,但是網路的分眾發展讓社群論壇逐漸成長。當Google關鍵字廣告形式出現,改變了網路廣告生態,也讓廣告主設法更精準找出社群聚集的網站,自然對分眾網站與論壇產生更大的助益。因為關鍵字廣告的風潮,讓分眾網站與論壇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只要在特定領域有口碑,照樣能有廣告收入。

這類社群網站已經在網路上形成極大的輿論勢力,像是「U-CAR」、「Mobile01」、「背包客棧」這類社群網站或論壇,已成為許多企業定期瀏覽的網站。汽車社群網站「U-CAR」提供汽車新聞、知識,並有線上購車比較服務。U-CAR的汽車教室、F1專欄在用心經營下,資料齊全並具專業性,深受車迷歡迎與信任。U-CAR在2007年曾獨家披露一款歐系敞篷車頂棚漏水的照片,讓該車款嚴重滯銷,足見U-CAR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論壇「Mobile01」則可以找到許多第一手的使用心得、專業測試報告、以及解決疑難雜症的教學文章。「背包客棧」不但結合了旅遊攻略、部落格、相簿、網友論壇等功能,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十分熱心,提供不少寶貴經驗在網站分享。網友將全球50多個國家的城市及景點製作了各類「懶人包」,只要點選進去,相同城市的各式行程都有詳細的說明,還幫忙細分各個時段、分析每個景點所需時間,此外也提供機票、旅館的比價服務。

人人都是媒體人(Everyone Is in the Media Business)全錄公司的前首席科學家,約翰.希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對於參與式新聞的解釋為:「在人人都可以當記者或評論家的網路時代,新聞事業轉變成雙向新聞學,記者變成討論會的主持人,閱聽人也不再只是個消費者,而是消費者和生產者混合而成的prosumer(結合producer和con-sumer的名詞,指參與產品製造的消費者)。布朗指出在參與式新聞裡,人們並不需要接受傳統的記者訓練就能成為中間人或促進者,許多部落格、討論區和網路社群在缺乏專業訓練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順利運作。

這也代表新聞事業長期建立的專斷權威性,正面臨新科技的威脅。閱聽人使用容易上手的線上出版工具、隨時連線的可攜式裝置,便可以積極參與新聞和資訊的創作和散播。從下列現象更能看出這樣的趨勢已然形成:

1.2001年911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的網站被巨大的流量擠爆,人們改用電子郵件、部落格和討論區去獲取訊息,帶起了自製新聞的熱潮。目擊者的報導、圖片、評論和個人故事可幫助人們共同了解這起悲劇事件。

2.在美國攻伊戰爭前,英國廣播公司(BBC)因為沒有足夠的攝影記者去拍攝全球反戰遊行,因此他們籲請閱聽人提供用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拍攝的照片,並將最好的照片上網發行。

3.YouTube網站的崛起,帶動了拍攝及分享短片的熱潮。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每兩週選出5支YouTube的影片放在公司網站上,再評選1支在電視上播放,希望傳統電視可以結合自製網路影片的影響力。

4.在digg.com和newsvine.com這兩個網站上,已登錄會員的使用者都可以透過投票的機制,決定什麼新聞最有閱讀價值。Newsvine還能讓使用者成為專欄作家,在專屬欄區發表文章、評論、推薦書籍與電影等。

這類新型態的新聞傳播模式,不受傳統規範和專業要求束縛,每一個網路使用者都能加入,為公眾關心的事物帶進新鮮的聲音、多樣的議題。藉由連結網路社群,在協同合作的模式下,也讓新聞傳播更為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