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策略  創意
單期簡介
反向思考打敗不景氣
所有人往東,你偏往西,大機會才是你的!
2006-05-04 /  6684  1
收藏本期

短缺賽局(Internal Gaming)

「短缺賽局」是「長鞭效應」最典型的寫照,也是供應鏈中殺傷力最強的負面效應。如果某項產品供不應求,供應商會採取「配量」(allocate)的方式供貨,買方只能獲得訂購量中部分比例的「配額」。所以當下游廠商預期需求將大幅提升,並且認為上游廠商會因為原料及產能等限制影響供貨能力時,就會為了預防產品短缺,浮報訂單需求「搶單」。假性需求會造成上游緊縮配額、下游競相搶單,逼使上游持續放大產能的惡性循環。一旦需求減緩,不僅製造商會驚覺自己原料、半成品堆滿倉庫,批發商和零售商也會苦於庫存壓力,顧客更會因為供過於求不再下單。要避免短缺賽局的狀況,製造商應該讓產能及庫存資料透明化,減輕買方的不安與投機,並且引導買方在銷售旺季前下單,以便調整生產排程。另外在產品短缺時,供應商應該用過去銷售紀錄作為配量依據,避免買方過度膨脹訂單,甚至可以制定懲罰條款,防止買方誇大需求或無故取消訂單。

電腦業在1980年代,曾因為預期DRAM晶片短缺,導致各家廠商同時向多家供應商下單,然後向能夠最快出貨的供應商採購,再取消其他供應商的訂單。到了90年代,惠普(HP)的LaserJet III印表機也遇到了類似情形,即使惠普針對經銷商制訂了取消訂單的限制,使得部分經銷商隨即取消訂單,但是多餘的庫存和增加產能的成本,仍然讓惠普付出了幾百萬美元的學費。有鑑於此,惠普、IBM,以及蘋果電腦等企業,都會要求經銷商在採購合約中附上實際銷售資料,各家經銷商必須提供中央倉庫的提貨資料,讓供應商更確切了解實際需求。另外在消費品市場,康寶濃湯(Campbell Soup)、雀巢(Nestle),和寶鹼(P&G)等企業則採取電子資料交換(EDI)、銷售點系統( point-of-sale,POS),以及供應商庫存管理系統(vendor-managed inventory,VMI)等方法,直接獲取下游的需求和庫存情況,更新銷售預測和供貨計畫。根據統計,這些方法為這幾家企業節省了約25%的庫存。

兌換風險與折算風險(Transaction Risk & Translation Risk)

「兌換風險」和「折算風險」都是貿易所衍生的外匯風險。兌換風險是指,企業以外幣計價的合約,在交易與結清期間因為匯率改變產生損失或利得的風險。例如,企業的外幣應收帳款或是外幣應付帳款因為匯率波動,使得帳款價值在經過匯兌後,與之前簽訂買賣契約時的價值不同。折算風險是出現在財報上的匯率風險。當企業把外幣計價的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等項目,折成以本國貨幣表示(折算)時,因為匯率變動造成的帳面損失或收益,就是折算風險。因為是財報結算產生的帳面匯兌損益,所以又稱為「會計風險」,這項風險不影響企業的營運或財務能力。企業為了因應匯率風險,可以綜合運用遠期外匯交換契約、外匯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作為避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