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策略      創意
單期簡介
說服力,無往不利
抓住專家說服技巧,銷售、協商統統不戰而勝!
2006-02-09 /  5997  4
收藏本期

簡介

彭啟鋼
陽明大學牙醫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設計系(Institute of Design, ID)碩士。過去10年任教於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專長為企畫設計管理、知識管理,擅於處理資訊暨系統的各式設計,在人因工學、互動軟體領域累積許多特殊成果。

設計的理想,靠說服實現

本期《大師輕鬆讀》原著作者拉卡尼不愧是行銷名嘴,單純的「說服」,經由他的詮譯,竟也可以成為一門藝術與科學。依照美國書市及顧問界的評語,拉卡尼是少數能把點子送進IBM、美國陸軍等大型機構的企管顧問,也是少數有耐力持續以10年的時間,針對破紀錄的500大銷售案加以回應的作家。以這本新書提出的「使用ISELL說服銷售程序」、用廣告來吸引人、以協商談判展現說服力,甚至是進行有效說服的「重要步驟」來看,作者真的是為讀者和企業界拿出多年來的看家本領。

說服是人人都應鑽研的學問

可惜台灣不像美國,企管顧問業比較不能長趨直入企業核心,加上各企業內部大多有既定所屬的幕僚群,向外界徵募點子構想的機會不多。台灣應該還要一段時間,才可能出現類似拉卡尼的推銷模式。反倒是作者所指「說服的最高形式」,值得讀者個人酌參,除了採用作者描述的說服技巧為自己開創新局之外,還能為周遭人士帶來雙贏的機會。

面對大環境,個人的力量相對有限。及至目前,還沒有見過那位仁兄可以操控史事,即使政治人物也不是孤世英雄。時事就是一場場權力分配的舞台劇,如果想要得到好的演出機會,就必須拿出個人本事和劇中的其他要角協調。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協調,是一種說服;這般的說服一旦成功,可以得到個人想要的標的(object)。作者認為,說服過程不應該是生吞活剝的,而應該以科學方法分析說服的程序,並且用藝術的心情進行說服。

一如在職場生涯裡,每個人其實都沒有能力操控全局,多數的情況是在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狀況,若是遇上特殊個案,那更是考驗個人說服技巧的時候。我個人從大學以來的發展,和同儕朋友有些不同,一路走來轉折迴旋,在此與讀者分享個人的說服經驗,或許可以借鏡作者的構想。

從牙醫師到設計人的自我說服

我自小對美術有興趣,大學聯考第一次也考上東海大學建築系。但因為同學間的比較以及父母家人的期待,最後還是進了醫學科系主修牙科,每一年都乖乖地修完該修的課。真是慶幸,骨子裡的藝術細胞沒有在那段時間中途作怪,只是大學畢業證書到手時,完全沒有「前程似錦」的雀躍心情,反而覺得自己已經看到職涯的終點:看著人家的牙齒,一口口洗、一顆顆磨。

大學畢業後,接著就到部隊服役,那可真是一段無趣的人生啊。休假返家時,無意中看到姐姐在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的教材,內心潛藏已久那股對美術設計的感動,就這麼輕易地被撩撥起來。於是,「到美國攻讀設計」成了支持我撐到退伍的唯一想法。我被自己的情感給說服,放棄了到手的牙醫師資格,成為闖蕩設計界的一介新手。

然而,外界顯然還沒準備好接受我這樣的異類。以申請學校為例,想進設計學院,沒有作品就真的「連門兒都沒」,偏偏我就是沒有作品;其次,有哪位校方審查人員會相信,過去幾年內眼睛裡只有牙齒、口腔細胞的這位台灣學生,具備了設計學院的藝術家氣息?當所有的情況都不利於我個人時,我找出了一條活路。

做好功課才能有效說服

仔細翻閱美國大學入學條件的書面資料中,我發現靠近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研究所(Institute of Design, ID, http://www.id.iit.edu/welcome.html),是唯一不要求申請者提供作品的學校,而且也不用GRE的成績。該研究所強調的核心課程為「視覺傳播」visional communication design),與傳統科系的圖案設計不同,而且挑選的新生來自各種學門,而非藝術專業的背景。這樣的作法當時台灣完全沒有接觸過,卻是國際間的前瞻作法。我事前就做好功課,了解該校有意招收的對象,然後把最基本的托福成績考好、寫好介紹信、寄出申請函,就耐心等待校方的通知。

在申請學校時,我把說服技巧發揮在介紹信上。由於我已經定位自己是「可以搔到校方癢處」的申請學生,具備科學的本事與知識,可以被培養出前瞻的能力,因此分別請初中老師、牙醫學系主任與公共衛生學教授執筆,寄出3封介紹信。經由師長的文字說明,突顯我在設計方面的天分、組織的領導能力,以及科學的研究能力。事實證明,伊大在第一時間就贊同了我的想法,並且在收件後不久,主動以越洋電話通知面試訪談。電話訪談時,我再度掌握說服的技巧,以流利的英文向審查員展現我的溝通技能,並且詳述未來的讀書計畫。

美國的大學有意挑選的學生,一是學習自主性高,二是可以清楚自我表達,更有甚者,可以說明研習之後的職涯應用。這些部分我已經事前了解,自然能把這幾項要素融入我的說明裡,因而順利得到入學許可。赴美就讀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所歐美名校,創校名稱為「The New Bauhaus」,是1930年代逃離希特勒迫害Bauhaus設計學校的美裔德國人所興建。授課特別強調創意潛力的開發,導引學生跳開過往對於材料、技術和形式的經驗,重新把感觀融入設計之中。

設計學院的學習,打開了我的視界。學校對我最大的幫助,與其說是讓我具備歐美名校畢業生的身分,有利爾後就業,倒不如說是在校期間學習到的互動傳播(interactive media),因為這項知識與技術是獨步業界的。學校也因為招收有了具備醫科、理工背景的我們,使得人工設計的思惟得到專家的肯定。拿到學位時,適逢CDROM世代的到來,加上1995年前後的影像互動技術問世,學長、同學、學弟們人人儼如當紅炸子雞,業界爭相聘任。

天時、地利、人和,讓說服更見成效

而我,沒有選擇業界,反而因為同儕無暇到大學教書,得到了加拿大約克大學的教職,讓自己的人生再度展開另一段故事。

1995年間的約克大學,也是加拿大大學群中唯一在傳統設計之外,還有人工設計課程的學校。系上主事的資深教授Don Newgren認為,設計研究應該特別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概念」(user-center design, human-center design),而我在ID的學習和作品正好符合這個觀念。這又是我在事前充分了解資訊的情況下進行的另一次說服。我直接把個人履歷寄了過去,並且順利進入該校任教。

Don Newgren來自美國,與芝加哥設計圈往來密切,也因為我們的設計理念相融,在約大的合作潛力無窮。Newgren教授累積了30年為美國大型企業如IBM、貝爾實驗室、通用汽車和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的展出設計經驗,數十年如一日地往來歐洲與美國學術界發表演說,一則傳播人性設計、人因工學,一則說服國家資源在設計方面的配置。終於,加拿大政府聽了進去這一席話,決定在21世紀到來之前,確認設計在經濟上的意義,並將其附加價值涵蓋到產業面,使得今天的加拿大,能在創意產業超越許多國家,也能在中國大陸的世界工廠威脅下,持續掌有經濟核心。

而約大校方,在天時的氛圍下,慢慢轉而支持專業設計課程與傳統藝術系分家的想法。我們這一團隊提出了2項說服理由,之一是包含「離婚贍養費」:新學程的收入盈餘,以3年為期給付原來系上;其二則是在未來和Sheridan College合作。該校是為迪士尼動畫人才的大本營,結合兩方顯然前途可期。約大在2005年成立設計研究所,再度在加國設計界拔得頭籌。

至於我自己,因為設計本身的領域就已經吸納了文化差異,所以這些年在外國大學的任職經歷,比任職跨國企業或其他系所任教來的順利。但畢竟我有想要研究的議題、想要培養的年輕學子,以資源有限的大學環境,這些都是需要爭取的,必須說服別人,才有機會達到個人目標。

身為設計人,我們深刻了解設計之於社會進步的重要,「design mak-ing power」是我們的中心思想。至今,我持續發揮說服的功力,前輩Don Newgren是我的學習榜樣,ID是前瞻設計的褓姆,從加拿大到台灣,走過台灣前進兩岸中國,目前正擴及亞洲的地理幅員。我繼續學習說服,也將因為說服,而讓設計披澤人類。